第341部分(1 / 4)

小說:奸雄天下 作者:向前

此時台州臨海縣,則是個戶口數萬,比大明帝國的兩個首都燕京和明都還要繁榮的大縣。在張九他們登陸的地方,也就是臨海江口的北岸,正好就是個鹽場,名叫杜瀆鹽場,是熙寧五年所建,為台州六大鹽場之一。而在這個鹽場之畔就是一個名叫杜橋的大鎮,得漁鹽海口(台州也是此時的海貿大港)之利,杜橋鎮也極其繁華,戶數不下三千,人口多達兩萬,號稱“浙東三橋”之一。

而杜橋這邊兒也是有詩禮傳家的豪門,自然是杜姓,和已故的宰相杜範同族,黃岩杜氏其實是台州義門杜的分支,而杜橋杜則是台州義門杜的總堂——黃岩縣和臨海縣其實就隔一條臨海江——因為出了杜範這樣的宰相,才漸漸興旺,現在有了蓋過杜橋本家的苗頭。

當然,黃岩杜的崛起,對杜橋杜是沒有什麼壞處的,相反還讓台州義門杜一族的田地增加了好幾倍。所謂義門,就是號稱世世代代不分家,並且聚族而居。

不過“不分”的是祖產,就是老祖宗置下的產業,成為一族公產,用來教育子弟,救濟貧苦族人。而每一個族人本身,都是可以置下屬於私人的產業。而這些產業在他死後,又會變成他這一房(就是他的子孫,有時候也是子侄)的公產。因此義門的組織就是宗——房——家三級。

凡是功成名就又有足夠繁殖能力(呃,錢再多,官再大,生不出兒女也沒轍啊)的族人,都會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房。將他們個人置下的產業變成一房的公產,用於教育一房子孫,而不是分給子孫揮霍。這就是所謂的“詩禮傳家”。

台州義門杜現在有一十八房,子弟三千餘人。其中有官身者多達四十六人!正因為這些官員的存在,台州義門杜總堂和下面十八房名下的所有田產,都算是官戶之產,台州義門杜的所有子弟,也都是官戶子弟。

雖然宋朝沒有官戶免田賦的制度,但是官戶的田產可以免於“和買”,就是用不值錢的會子強買糧食以充軍用,在南宋這是比田賦更大的負擔。同時,官戶子弟僕童也能免於徭役,也不用交免役錢。另外,台州義門十八房四十六官,也足夠讓台州當地的胥吏退避三尺,所繳納的田賦只是意思意思而已。

台州義門杜的產業可以免於“和買”,子弟僕童可以免於徭役,連基本的田賦都可以少交。那負擔自然就會轉移到普通平民身上,因此台州的土地也和別的江南州府一樣,不斷向“義門”和普通官戶集中。

到了南宋末年,台州和江南的其他地方一樣,幾乎已經沒有自耕農存在了。而且台州的農民失去的也不僅僅是土地,還有他們的人身自由。

雖然在理論上,佃戶出身的農家子弟,還是可以透過科舉上進,達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但實際上,這些已經淪為農奴的貧家子弟,根本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就是勉強讀了點書,又如何能同類似杜氏族學這種又義門家族花費重金打造的私學培養出的子弟相比?而且,進京趕考的花費可是相當昂貴的,別說是佃戶,就是如屈華傑那樣出身普通地主,祖上還有人當過官的富家子,進京考了幾次不中,也淪落成了磨鏡片的小商販了……

因此到了南宋,科場之上,其實已經沒有寒門子弟的機會了——因為義門在宋朝的大量產生,就是為了壟斷科舉上升的通道!

最好的儒家教育加上最多的子弟參與,還有最嚴格的族規監督,還有一種人人讀書上進的氣氛,足以讓最公平的科舉制度變成了一場義門權貴的遊戲。或者說,科舉已經變成了宗族和宗族的競爭,沒有強宗大族為後盾的平民百姓,根本無法參與其中。

這也是明清兩朝將秀才和舉人納入“功名”體系,成為特權階級的原因。否則,義門勢力將會在明清兩代繼續做大,最後完全壟斷基層。

而在這個時空,因為團練軍大興,如台州義門杜這樣的義門,不僅壟斷了科舉,還擁有了武力。而且還透過“學校議政”壟斷了州府縣軍的話語權,成了地方上面真正的統治者!

但是,他們並不是傳說中的惡霸,而是學霸。

……

如今將著一營團練軍留守在臺州杜橋的杜寅,是台州義門杜的一族之長杜威的大公子。可不是那種後世網路小說裡面專給屌絲打臉的公子哥——義門的族規和教育,都是非常嚴格的。那種欺男霸女,橫行鄉里的惡霸公子,可維持不住義門門第的!

便是賈似道那樣臨安有名的紈絝,少時在家鄉讀書時也是溫文有禮,規規矩矩,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乖寶寶,要不然人家怎麼能考上進士?後來的紈絝,都是去了臨安後讓他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