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996年(23歲),黃帝13年。西遷至今甘泉橋鎮。
前5995年(24歲),黃帝14年。西遷至陝甘交界之姬塬。
前5994年(25歲),黃帝15年。遇廣成子一徒弟,初識“至道”。喜天下戴已,養正命,娛耳目,供鼻口,形色憔悴。南遷至今甘肅環縣,與走葫蘆河分支會合於華池。是年,西陵氏女嫘祖在故里鹽亭養蠶為絲。
前5993年(26歲),黃帝16年。南遷至慶陽,改造“獨木車”為戰車、糧車、草車。
前5992年(21寧縣。當地部落歸順姬王,封寧先生為當地鎮守(子史稱寧封子。於青牛與炎帝神農氏之牛部落遭遇,一役後西遷。
前59歲),黃帝1王村、玉都,與涇河流域炎帝牛部落對峙(此種狀態直至玉王入川,玉皇軒轅出川后才結束)。
前59歲),黃帝19年。姬王始稱玉王,以德令行天下(隴東)。前往崆峒山拜廣成子老先生為師,“再拜稽首”其“至道”,前後達3個多月。廣成子:“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
前59歲),黃帝20年。玉王得道後,西遷隆德以雲紀官,以土德王,一方面派寧封子繼續西進,於靜寧、會寧、寧遠與發源於青海湟河、洮河流域夏部落結盟,一方面派人回書西陵氏白(鼠)部落,表達和親意願。
前59歲),黃帝21年。接到西陵氏回訊,南下經土門、天水到達成縣。
前59歲),黃帝22年。封后土留守北方,帶寧封子,經望子關到武都,順白龍江而下至白水江,經白水、昭化到廣元,與北上迎親的西陵氏女嫘祖結為連理。黃帝自造“皇”字以志紀念。臣民口唸:“天(乾——玉王方位)皇皇,地(坤——西陵氏方位)皇皇”以示祝賀,玉王自此始稱“玉皇”。同年,與岐坪識歧伯、旺蒼識蒼頡,拜為左右大臣。因玉皇有造車之功,又是天干與地支首配(子——鼠),蒼頡造出“軒轅”二字為玉皇號(軒字之“幹”代表天干,轅字之“袁”,取土地、城池和衣服之意)。這時候的白(鼠)部落已經有了城池和衣服。史傳黃帝時“曹胡作衣,伯余造裳,於則制履”,而嫘祖蠶桑與蜀的關係,看一下蜀之古體(古體“蜀”字,上面象形蠶,下面似蠶吐出的絲)便知。“蜀”與“鼠”同音,白(鼠)部落得蠶桑實利後,保持了“鼠”音,而字形卻演變為金蠶吐絲了。
前5969年(33歲),黃帝23年。嫘祖陪玉皇(軒轅)乘獨木舟(共鼓、化狄製作)順東河、嘉陵江南巡江水,生青陽。
前596),黃帝24年。嫘祖在黃帝雄才大略鼓勵下,在其故里鹽亭(西陵氏部落)大建桑園。
前596),黃帝25年。嫘祖大辦絲綢作坊。
前5966年(36歲),黃帝26年。軒轅法定農桑。
前5965年(32廣製作衣裳,所轄華、夏、蜀地人民豐衣足食,步入b/》
前5964年(32定“興嫁娶”。
前5963年(39歲),黃帝29年。軒轅法定“尚禮義”。是年,寧封子於青城山著《龍履之經》,黃帝專程前往拜讀,並築壇于山,封寧先生為“五嶽丈人”。問先生真一之道,寧封指引峨嵋山天真皇人,軒轅遂前往峨嵋請問“真一之經”。嫘祖於若水生昌意。
前5962年(40歲),黃帝30年。憂天下九州之不治,竭聰明,進智力,營百姓,形色憔悴而齋戒三月,至道“知之”、“得之”。
前5961年(41歲),黃帝31年。推廣架民房。
前5960年(42歲),黃帝32年。初立左、又取合已者四人,謂之四面而治理。與蒼頡研究造字工作,倉頡造出天干地支一次頒佈法令推廣象形/》
前5959年(43歲),黃帝33年。蚩尤勢力(鹿部落聯盟)從冀魯北與晉北,蚩尤與炎帝部族戰爭不斷,民不聊生。於是軒轅修德振兵,將所屬部落主力別為10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分置與位)相對,稱為“天干”。又分出12支與天下12氏對應,命之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配為“地支”。將所治華(隴東)、夏(青海東部)、蜀地分為5個行政區(玉華、金華、女華、少華、翠華)。
前595),黃帝34年。軒轅憂天下之蒼生,惜別西陵氏部眾,帶領主力從華、夏、蜀三路回師陝西。嫘祖隨軒轅北上,帶來了蠶桑技術。軒轅循嘉陵江北上,於黃牛鋪與炎帝所屬牛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