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高興也開心不已——主人的快樂就是我們狗兒最大的快樂嘛!
向一干人等一一告別,少主人帶著我,還乘那輛馬車回書院去。
回到書院,自然是與威少爺、齊峰等人一番親近,好似少主人走了很久一般,其實也只一天而已。少主人把在街上買的小吃分給眾人,大家又是一陣高興,坐在一塊吃著、聊著。
“以後到了紹興,我請你們吃紹興最有名最正宗的臭豆腐、桂花香糕、大夾沙,嘖嘖,那滋味,沒吃你就先要流口水……”
威少爺無限憧憬地說著,口水真要流下來的樣子,引得大家又是一陣鬨笑。
笑好了,他們的生活又要進入緊張的備考之中。唯一的遺憾是,小蝶姑娘沒來,我看到楊二少開始有些鬱鬱不樂,後來也沒什麼了,至少在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異樣來了。
功課之餘,少主人竟然很有興致地開始教我識字了。
“漢字乃是我華夏最為精華的遺存之一,有了它,才能開啟民智,傳播文明,使我華夏文化流傳千萬年。那麼,漢字是怎麼來的呢?”
少主人先給我進行啟蒙教育,很莊重的神色。他提筆在一張紙上寫下兩個字,展開來給我看:
“阿黃你看,這兩個字叫‘倉頡’,倉頡是什麼人呢?他就是漢字的創造者,被尊為‘造字聖人’。關於他造字,還有許多傳說,阿黃你要聽嗎?”
傳說?我當然愛聽了,我對著少主人“汪汪”叫了兩聲,表示樂意傾聽。少主人微微一笑,翻開一本書,給我講起倉頡造字的一些故事來。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地,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都推廣開了。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裡,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麼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