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客套了一陣,二人熟悉了,覺得甚是投緣,開始改換了稱呼。他們的不遠處,正站著曾璧兒的丫鬟靈兒。
“壽兄,你今晚來此,怕是意不在此吧?”
王少勳一指廳內的各色燈謎,問道。
“這個……”
壽惠齊被他說中了心事,臉色有些紅起來。藉著喝茶,他遮掩了一下,慢慢喝著茶水,腦子裡快速轉動,尋找合適的說辭。
“難道王兄之意就在於此?”
壽惠齊靈機一動,輕輕反問道,笑眯眯地看著王少勳。
“呵呵,我嘛,呵呵……”
王少勳說著,眼睛卻是看向了正在觀賞紅色燈謎的林正海。
跟著他的目光看過去,壽惠齊心裡猛地一跳:
“難道他們也是……”
(今天,您讀了猛狗的故事嗎?您希望故事怎樣發展下去?請到書評區發言吧!)
相關的話兒 第61章 ;猜謎
更新時間:2012…1…14 17:12:48 本章字數:4934
燈謎是我們華夏特有的文字遊戲,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群雄崛起,列國紛爭,一些遊說之士為了勸說君王,往往不把本意說出,而借用別的語言來暗示,使之得到啟發。這種古代隱語就是燈謎的雛形,當時也叫“瘦詞”。秦漢以後,這種風氣更加盛行,西漢曹娥碑後題有“黃娟幼婦,外孫齏臼”,射“絕妙好辭”,即是“隱語”(瘦詞)。
把謎語書箋張貼在元宵燈綵上以供人猜射,其起源時間,據《春謎大觀序》中說:“舊籍相傳,宋仁宗時……上元佳節,金吾放夜,文人學士相與裝點風雅,歌頌昇平,拈詩成謎,懸燈以招猜者”。
因了謎語,還引出了許多有趣的故事,甚至成為佳話。
相傳,宋朝名士呂蒙正,雖然知識淵博,但是早年家境貧寒。有一年過春節,他在自家門前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對聯一貼出,引來了好多人觀看。大家議論紛紛,可誰也說不出其中的奧妙。後來一位秀才路過這裡,看了對聯後,解出了這個謎底。原來這是一個漏字謎,上聯“二三四五”正好“缺一”;下聯“六七八九”正好“少十”:橫批是“南北”,恰恰“沒有東西”。連起來就是謎底:“缺一(衣),少十(食),沒有東西。”呂蒙正巧妙地運用對聯謎,訴說了自己生活的困苦。
再講一個故事謎。
從前,有一個人開設了一間鋪子做買賣。他為了招攬生意,特意在鋪面前製作了一塊大招牌。上面寫著:月掛半邊天,嫦娥伴子眠,酉時天下雨,讀書不必言。自打招牌掛出後,買賣興隆,顧客盈門,這家主人賺了大錢。請大家猜猜這招牌上到底說些什麼?原來,招牌上說的是四個字“有好酒賣”!每句詩正好打一字。請看第一句“月掛半邊天”,“月”字和半邊天合起來,是“有”字。第二句“嫦娥伴子眠”,“嫦娥”是女子,這裡取“女”字,再伴“子”相眠,正好合成一個“好”字。第三句“酉時天下雨”,“天下雨”,就有水,三點水加上“酉”,就成了“酒”字。第四句“讀書不必言”,“不必言”,也就是“沒有言”的意思,“讀”字沒有“言”,也就剩下一個“賣”字。四字連在一起,正是“有好酒賣”。
民間還流傳一則“燈謎”笑話:
有個姓胡財主,綽號“笑面虎”。一年春節將臨,胡家門口一前一後來了兩個人。前邊那人叫李才,衣著整齊華麗,後邊那人叫王少,穿得破破爛爛。進門後,李才說要“借銀十兩”,笑面虎忙取來銀兩雙手奉上。王少想要借點糧,笑面虎就是不肯借。
在回家的路上,王少忽然心生一計。元宵燈節的晚上,王少提著一盞又大又亮的花燈來到笑面虎門前。笑面虎正好出來觀燈,看見王少花燈上題了四句詩,他認不全,念不通,就吩咐身後的帳房先生念給他聽。帳房先生仔細看了看,高聲念道:
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一聽,氣得面紅耳赤,叫道:“好小子,膽敢罵老爺!”王少笑著說:“老爺,你真多心!這四句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乾瞪眼,沒話可說,轉身狼狽地走了。周圍的人明知王少是指著和尚罵賊禿,哈哈大笑起來。
幾個年輕士子正在說著這個民間笑話。他們手裡都拿著幾樣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