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擒,我大唐的顏面何存?”
史憲忠謝罪道:“本來想試試他們的鋼火,不想戳了馬蜂窩,只得親自披掛上陣,所幸最後贏了。”
李茂凝眉道:“新羅騎兵戰鬥力竟如此強悍?”
史憲忠道:“不然,他們都是王宮騎兵衛隊,精銳中的精銳,論戰鬥力與河北精騎相差無幾,不過兵員太少,還不到一千人。”
李茂點點頭,道:“此次渡江,石雄是首功,你斷後也有功,不過親身犯險,做了一個壞榜樣,功過相抵,不獎不罰,你可有異議。”
史憲忠道:“沒有異議,護衛樸赫哲的王宮衛隊一共兩百人,這些人除了是樸赫哲的護衛,也是新羅王監視前軍主帥的耳目。追到江邊的一共六十八人,殺了六十五人,生擒了三個,請大帥示下。”
李茂笑道:“還有活口,好得很,把人都放了。你安心養病,來日還有大仗要打。”
第635章 王者之師
就樸赫哲的建議,李茂思考了一天一夜,仍舊下不定決心。
眼下無疑是滅亡新羅的最佳時機,滅其國,化國為郡,才是長治久安之策。但滅國不是小事,化郡之後,更不可能迅速穩固下來,這都需要時間和精力,基於十年之內天下必大亂的基本判斷,眼下自己應儘快穩固後方,最缺的就是時間和精力。
若不滅其國,而繼續南下攻陷金城,鋤強扶弱,扶植弱主,繼續組織內訌,消耗其國力,此計也不能施行,新羅國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再折騰下去,國破就在眼前。
那時候大批衣食無著的流民湧進遼東,絕對夠自己喝一壺的。遼東不穩,自己就有後顧之憂,若關內大亂,自己只能保守應對。
天崩地陷時,英雄四起,保守不思進取等同於自殺。
上佳之策是除去強敵,安撫民眾,扶持一位自己滿意又能得到各方認可的新君主,先把後院穩住。待國內大局平定,再回頭解決新羅問題。
李茂下令立即調金道安來新羅,金道安是新羅王族之後,身上流著高貴的新羅王族血液,扶持他做新羅國王,豈非順理成章?
二日,李茂宴請樸赫哲,和他長談了一次,黃昏時派人送他渡江回漢州城。
樸赫哲若回去後被監軍當叛徒拿了,被負責監護他的王宮衛隊殺了,那便一了百了,說明此人志大才疏,不能信賴,且當他是白死了。屆時自己親率大軍渡河,在漢州城下擊潰新羅主力,揮軍南下,雖有困難,勝券依然在握。
反之樸赫哲若能說服監軍,解決王宮衛隊,兌現自己的承諾,那便和他合作下去。事成之後兌現自己的承諾,不滅其國,扶植金道安為國王,代自己暫時統治半島。
李茂不懼樸赫哲回去後會變臉,因為他手上還握著三張王牌,只要放他們回金城,樸赫哲便死無葬身之地。
苦等了一天一夜後,樸赫哲終於做出了反應,先是解散十萬民軍回鄉。目睹了十萬民軍魂斷江北,望著江面上層層疊疊一眼望不到邊的浮屍,剩餘的十萬民軍士氣全無,歸心似箭,解散令一下,頓時土崩瓦解,收拾行李各回各鄉,早把勤王用命忘到了九霄雲外。
這是樸赫哲兌現承諾的第一步,解散十萬民軍,即減輕了李茂南下的阻力,又儲存新羅的國力,也藉此向金城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旋即,漢州城內發生了一場規模不小的兵變,樸赫哲逮捕了剩餘的一百多名王宮衛隊,繳了他們的械,把他們打入囚車送回金城,借他們的口告訴金秀宗,新羅軍民已經開始厭惡他,請他好之為之。
之後老將又以雷霆手段抓捕了二十六名反對他和李茂合作的軍將,逼他們同聲指責金秀宗竊國弄權,不配做新羅之主,並集體擁戴惠恭大王金幹運之子金道安為新羅王。
檄文所至,全州、熊州、康州、武州等地立即行動起來驅逐金城來的官員,切斷和金城的聯絡,擁兵自立,保境安民,並遣使向金道安宣誓效忠。全州是樸赫哲的家鄉,樸家勢力龐大,自不必說了。熊州位於漢州之南,夾在漢州和全州中間,主政者為了避免陷入南北夾擊的窘境,不得已而歸順。至於臨海的康州和武州,自來是天高皇帝遠,百姓重商重契約不畏王權,向來是逍遙慣了的,眼見金秀宗大勢已去,投機心理發作,便立即轉向切割。
待金道安從幽州趕到漢州城下時,新羅的西南半壁江山已經不復金城所有。
又十天,在李茂的一手策劃下,樸赫哲率兩萬王軍、五萬州郡軍和一萬鄉勇開赴城外,與漢州、熊州、康州、武州等地官民代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