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鳳棉執掌總部兼管吐蕃、隴西及中原未平軍鎮;陳慕陽常駐草原,執掌漠北、西域;齊浩坐鎮成都,執掌蜀地和南詔;曾真坐鎮揚州,掌管江南及南方未平軍州。
凡由燕國直接控制的地區,監護權皆移交給重建後的龍首山。
右廂做的事雖然詭秘,到底還能上得了檯面,內保處做的事實在不宜拿在臺面上來說,重建後的龍首山沒有正當名分,也不寄名於任何有司,唯一跟正統有聯絡的地方就是協助皇室宮務局採買瓷器、茶葉,以此為掩護核銷經費。
龍首山除了監視官、軍、有司外,又新增了兩個部門,一是監控民間幫派,二是監控前朝遺老遺少的活動。
核心仍採用三巨頭並駕齊驅模式,李國泰、陳數、孔侃。三人各管一攤,定期由李國泰召集碰頭,交換情報,協調步伐。三巨頭獨立向皇帝負責。
鑑於龍首山前身內保處在幽州鄭孝章事件上扮演的不光彩行為,李茂對這個日漸壯大的秘密組織戒心越來越大,除了使用三巨頭模式,使之內部互相牽制外,更規定了三巨頭必須常駐長安,其公署設在左龍驤軍大營內,以便親軍就近監視。又將本來隸屬內保處的佩刀軍改組為佩刀營,歸入右廂建制下,除去他的利爪。
天下諸侯自甘為臣,齊上表擁戴李茂為帝,表面上江山一統,再想削弱他們,就必須師出有名,這種情況下右廂的作用甚至比軍隊還要大。
對於移鎮南方的曾真和齊浩二人,李茂專門抽出時間在太極宮內召見,促膝長談,面授機宜。
因為有秦墨的庇護,曾真到底逃過一劫,但繼續留在身邊已經不可能了。去揚州,或許是她最好的選擇。
河東已是熟地,必須移交給龍首山,深耕河東的齊浩忽然失去了用武之地,移鎮成都,近可以圖謀蜀地,遠期則可以監控南詔和西南眾多的羈縻州,也可以配合秦鳳棉對付吐蕃,枯木逢春,老將又可再立新功。
兵馬未動情報先行,除了右廂,新設的參謀廳情報部門也沒有閒著,派出大量的耳目出關向南,潛入南方,觀山察水,為大軍南下預做準備。
關東諸侯各得所需,又有史憲誠、劉從諫的牽制,暫時安穩。南方各道一半向新朝效忠,另一半仍效忠舊主。
金商、襄州、淮南、蔡州、兩浙、宣歙上表效忠新朝。
武昌、湖南、貴州、江西、嶺南、安南、福建、桂管、邕管、容管等地仍不忘舊主。
李唐皇帝李瀍已經攜他的皇后殉國,成都的光王李忱就成了他們的最後希望。
突吐成驊沒有奉詔將皇帝的玉寶送往成都,但這並不能阻止李忱在成都登基稱帝,延續李唐的國祚。因此南征迫在眉睫。
李茂跟齊浩談了足足兩個時辰,充分了交換了意見後,定下了謀取蜀地的幾條計謀,這才起身送齊浩出門。大燕建國後,原王府世子李銘雖沒有被冊立為皇太子,卻是第一個受封為親王的皇子,且他的生母齊嫣後來居上,越過芩娘、小茹、蘭兒等人被冊立為貴妃,位居眾妃之首。
母憑子貴,這無疑是個好兆頭。
在齊浩看來,這天下今日是他妹夫的,將來可能就是他外甥的,他這個做舅舅的怎麼能不幹勁十足,為妹妹,為外甥,為齊氏一門爭口氣呢。
齊浩去成都是為挖李忱的牆角,牆角的土要松,牆外的推手也不可以少,內外合力更易建功。伐蜀必須立即提到日程上來,至於伐蜀的人選,政事堂醞釀了幾個名單,李茂斟酌良久,最後定右神策軍大將軍嚴秦為西川節度使,充任成都四面行營招討使,率右神策軍主力一萬五千人南下。
以朱邪赤心為左神策軍行營節度使,督左神策軍兩萬人出散關南下伐蜀。
又詔令右衛軍大將軍錢多多出散關,過金、商、襄三州,順漢水南下,奪佔武昌,撲滅不臣之藩鎮。
兩處用兵,伐蜀為主,錢多多配合,待伐蜀功成,錢多多順江而下,直取江南、淮南,朱邪赤心出蜀地配合。
經過半年的籌備,大興二年四月,李茂在長安城郊登壇拜帥,嚴秦、朱邪赤心、錢多多三人先後出關南下,關東諸侯自不可能袖手旁觀,但如今他們能使用的手段的確有限,南征必成,這一點,李茂絲毫不懷疑。
第730章 皇帝該做什麼
做了皇帝就該有皇帝的樣子,皇帝應該是什麼樣子,故漢前唐都有成例可循,李茂不想因一己喜好壞了一千年來形成的規矩,卻也不想完全做個循規蹈矩的皇帝。
既然有了機會,為何不做一些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