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宣武出兵魏博須先渡過黃河,此段黃河水面寬闊,水勢相對平緩,利於行軍。因地勢之利,魏博出兵宣武相對容易,而宣武出兵魏博則難。
故而宣武鎮歷來在黃河南岸屯駐重兵,而魏博鎮因四面受敵,兵力相對分散,在黃河一線與宣武鎮的對峙中始終落入下風。
魏博希望在黃河南岸有一個可靠盟友以牽制宣武,淄青曾是最好的選擇,但自李師古揮兵北取棣州後,彼此間的信任蕩然無存,而今李師道繼承帥位,以他剛愎自用的性格,魏博方面並不看好這個這門姻緣。
由此,才有了將博州境內的水龍寨借給李茂駐兵的舉動。
魏博方面的意思很明確,若淄青不能成為自己忠實可靠的盟友,他便扶持李茂獨立成為一股勢力,目標就是曹州。
反之,李茂和他的安東軍就有可能會被打發去遼東完成他光復失地的重任,一切都在李師道的選擇中。
李師道卻是按兵不動,視李茂如無物。
水龍寨所在的位置為主道的備用道上,日常通行的人不多,只有暴雨山體發生滑坡道路被堵塞時才有可能。
山寨依地勢分為內外兩寨,外寨是馬廄、糧草、營房,內寨是營房和公務廳,軍器庫,日常儲備著可供三十天的水糧。博州雖是邊境,卻因魏博兵強馬壯,輕易無人敢正眼相覷。李茂在此駐軍,獨得一份清靜。
河朔割據諸鎮,論面積不算大,論經濟實力也不強,之所以能割據自雄,全因各鎮都將軍事擺在首要位置,拼命削民以供軍,豢養出了一支自成體系,驕橫跋扈的雄兵。
就魏博而言,其所轄六州強壯之民皆在軍旅,耕種者多是老弱婦孺和殘疾病退的軍士。百姓遭受重重割剝後,貧苦至極,至一日兩餐難以果腹,冬夏春秋一套麻衣蔽身。
安東軍在魏州募兵五百人後,便遷往水龍寨。
魏州已無兵可募,繼續留下去只能是浪費時間。
目下兵馬雖少,安東軍的骨架卻已初步搭建起來。
李茂仿照他最為熟悉的平盧軍,結合自身實踐,博採眾家之長,確定安東軍的編制。
全軍共設五大集團,以中軍為主幹,軍使同時兼任中軍主將,中軍之外設前後左右四軍(廂),為中軍翼護,地位相對獨立。
在中軍,設總軍帳一座,行為中軍帳,駐為軍院,為全軍首腦指揮機關。
設統軍使一人,統帥全軍,副使一人,協助軍使掌軍。
設都知兵馬使一人,為中軍各將之首;
設參謀若干為軍使智囊;
設行軍司馬一人,掌參謀軍事;
設判官三人,一判騎、倉、兵、胄四曹兼軍料院使,一判軍籍、人事,一判度支;
設掌書記一人,掌文籍圖書兼表奏官;
設中軍押營一人,掌中軍警衛;
設隨軍(隨身官)若干,為軍使警衛;
驅使官若干,供主將驅使,出為巡官。
設陷陣將五人,主衝鋒陷陣;
捉生將五人,主管遊騎、探哨、偵察敵情;
營造將若干,主開山鋪路,基建工程。
中軍內設設護軍院,主糾察軍紀法紀,行軍為左右護衛,駐地警衛營盤。獨立領軍。
內設軍法司,以推官掌軍事審判。
內設軍料院,主管軍糧、馬料及軍械供應,軍使之下分左右判官,左判官管糧草、馬料,右判官管軍械,分工合作,互不統屬。
內設訓練所,選老將執掌軍事訓練。
設監軍院使一人,領兵監護監軍院及監軍使。
中軍下設六營,各營皆有旗號,設統制官一人。
留營軍號曰:虎,豹,飛虎,飛豹,驍騎,鋒矢。
營下設都,每都百人為額,都下設隊,每隊五十人,隊下為夥,一夥十人。
夥設夥長,以勇健軍士充任,設老火二人協助。
隊設隊官,以久經軍事的驍勇之士充當。每隊設隊正一人,隊副二人以協助,駐隊虞侯一人掌糾察軍紀。
都設都頭為統兵官,設副手四人,兩人協助掌軍,一人掌糧料,駐軍虞侯糾察軍紀。
每營統制官配副手六人,兩人襄助軍事,一人掌糧料,一人掌訓練,一人掌文籍。單設護軍虞侯兩人,左虞侯糾察本部,右虞侯糾察所部隊都。
兩虞侯獨立領軍,任免之權歸於軍使。
中軍之外,分設前、後兩軍,左、右兩廂。為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