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岸連綿五公里的大學城,如今終於褪去初期的粗糙,展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恢宏大氣,一棟棟根據專業不同而特別設計的大樓鱗次櫛比,樓頂或朝天豎起幾十米高的天線,或成片的碟形天線陣,或如同琉璃盞般璀璨的太陽能電池板、遮光鏡群組,或對空標準四處搜尋的大型天文望遠鏡。還有數不清的明裡暗裡的防空武器陣列。高大威猛始終閃爍著藍芒的電磁巨塔……。
穿梭在各大學之間的是有軌電車,一道道虹橋架設在間隔的山溝或者樓宇之間,從半山腰處蜿蜒留下的溪水如玉帶一般纏繞在其間,百轉千回後流入海灣,各種機械的轟鳴聲和鼎沸喧囂的人聲,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
隨著戰爭的爆發,原本就節奏極快的城市爆發出更加驚人的效率和力量。以十萬理工科大學生為根基,近五萬來自世界各地和國內的專家學者工程師為核心骨幹,十幾萬名全國挑選出來的高水平技工為主力,外加近五萬德國、美國還有其他國家的洋鬼子技工當陪練。總數三十多萬的世界一流專業人才組成巨大的有機體,充滿了數以千計的研究所和一千多家小而精的高技術產品生產廠和實驗室,以每天上百項發明專利的速度不斷噴吐革新成果。
在外圍,以規模驚人的鋼鐵廠、煉油石化廠、發電廠為籠頭。在廣達4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上萬家大小下游工廠或開工,或投產,或建設,足以容納五十萬人的龐大工業生產中心正日夜蛻變,足可滿足20萬最高水準軍事裝備和戰爭需要的生產體系連軸轉的加速工作,各種令世界都為之側目的強大武器在流水線上源源不斷的成型、轉運到山中倉庫。
而幾十公里外的更外圍,以古鎮口為核心的沿海工業圈內,青島、日照兩地,匯聚了上百萬口子工人。將數不清的工廠建起來,投入生產,周圍幾個省的閒置人口和工業人口,幾乎被掃蕩一空,不敢在上海呆也不想搬遷去西南的大量工廠紛紛湧入這裡,一臺空前龐大的工業機器,正在瘋狂的運轉!
有錢、有人、有地盤、有資源,一切都好商量。
樂觀估計,到今年年底,光山東一地建成的鋼鐵冶煉規模就能達到600萬噸上下。煉油達到500萬噸以上,石化、水泥、化肥等數量抵得上之前的全國總量,而造船一項,就可達到100萬噸,且這裡面幾乎沒有什麼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民用品。全都是軍用級和工業級的高等產品!
農產品一項,預計到秋糧收完。清一色的高產作物和立體養殖的擴充,至少能保證整個華北餓不死人,戰爭潛力什麼的,以小區域來說,絕對比日本強!
所謂底氣,就是來源於此。
常規的東西有足夠的人去做去想,朱斌也懶得費工夫了,專心投入到實驗室當中,協調運轉這規模空前龐大的高科技研究群體,保證他們按照自己的規劃路線及時快捷的搞出來最需要的東西。比如說,剛剛跟瑟琳娜討論過的超級戰士。
從一開始,朱斌就沒想過用人命去填戰爭的無底洞,他很清楚,只要科技裝備達到一定程度的超越後,軍隊只需要一個基本數就可以,剩下的,就要交給那些無生命的武器去交戰,前提是,只要有足夠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他從開始就卯足了勁的打造基礎重工業技術,發展成體系的科研力量,冒險搞出gd實驗室,都是圍繞這個行動方針來做的。而今,經過六年的綢繆,終於過了最危險的積累期。
現在,各種常規武器的流水線生產速度都是最快、成品率最高的,滿足本土防禦作戰沒有任何問題,而基礎裝備的質量,也是當世最強的,起碼領先三五年沒有任何問題,所以他並不著急。
隨著工業生產效率和規模的不斷翻番,朱斌相信,再有兩三年,他掌握的總和實力還會大幅度增長,再有五年,就可以達到世界前列的水平,即便趕不上美國人,但質量拼數量,也能搞個半斤八兩,說到底,技術能力起到的增幅作用太大了,比如計算機,數控機床,自動流水線,科學管理和分解生產、並行生產能力,每一樣都能起到翻倍的作用。
到時候,打起仗來,就是看誰的飛機大炮坦克更多,飛的更快,打的更遠,裝甲夠厚,還有,一次性投送的彈藥夠多,拼鋼鐵麼!
朱斌現在也不怕老外使壞斷他的糧草。雖然現在鐵礦石、煤炭和石油主要靠進口,那是為了儘快完成生產擴大而已。經過幾年來的勘探積累,已經確定光華北的鐵礦、煤礦就足夠支撐數十年的戰爭,稀有金屬有海底錳結核、鈷結殼以及其他多金屬礦物的補充足夠用,稀土也不缺,貌似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