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斌要想達成上述目標。首先得解決茫茫六七百公里複雜草原的交通運輸問題,對於這片地方有著上百年研究的日軍確信,沒有個一兩年的準備,他們別想真正形成十萬計大軍的長途轉運和叢集攻擊。
當然,這是以常理來判斷。包括岡村寧次和石原莞爾,都認定對方一定會發揮其空中優勢獲得制空權,然後再幹掉第三艦隊獲得制海權。最後以海軍登陸部隊搶灘旅順和葫蘆島、營口等要地,配合陸軍分別攻破山海關、古北口,再加上多倫………赤峰通道,四面出擊,一戰而定!
可惜,他們忘了一個最關鍵的因素。主持制定作戰計劃的,是朱斌啊!
三個月時間,一條從張家口通往多倫的戰備鐵路就修起來,不指望能用十年八年,堅持到打完仗就行。
戰鬥一開打。從多倫之南的寶昌分出往北延伸直奔經棚和林西一線的鐵路日夜兼程,幾乎就在第23師團被殲滅的時候。一百公里的鐵路基本上快修完了,軍列可以直接開到經棚解除安裝。
與此同時,另一條從集寧往北直奔烏蘭巴托去的鐵路也在兇猛的推進,由超大號的工程車開道,各種預製鋼筋混凝土塊和不惜工本的速幹水泥灌注下,翻山越嶺平趟草原隔壁,預計到年底,就能延伸過去。
為了達成如此恐怖的速度,一共動用了近五十萬的工程兵和壯勞力。而他們之中超過十萬都是駕駛機動車輛的,中華青年教育基金的六年辛苦,終於結出累累碩果!
到了此時,整個中國的各方軍中大佬才明白,當初朱斌和蔣百里先生一直在強調的“現代戰爭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究竟是怎樣一種直觀的表現。
至少上億的工業人口,至少兩千萬的熟練工人,至少一千萬的部隊和預備役,至少一千萬的工程及民夫壯丁—…必須是遵守紀律並懂得一定專業技能的。
有了這個基礎,整個國家的經濟、財政、軍備和國防總體實力已經大大提升,相比之下,論軟硬實力,日本已經被落在後邊。只不過上邊的大佬們疲軟已久,沒有自信罷了!
至10月20日,以王樟堂之山地旅為首的攻堅部隊率先殺到林西,並繼續往林東挺近;教導總隊的一個師及一個混成旅則不甘落後的往前爭奪,拿下大巴林王府和土城子,開始沿著西喇木倫河往前推進,企圖首先殺進開魯。
此時日軍調配的十幾萬朝鮮及臺灣兵全部運輸到位,在一個師團的日軍壓陣下,他們盡數被塞進崇山峻嶺間的防禦工事內,幾乎每一道山嶺、每一道峽谷之間,都有至少一個營的混成兵力部署,攻堅部隊每前進一步,都必須付出大量的彈藥,弄死成千上萬的人命。
這些人的身份很快就被發現了,包括混雜在其中的安**,很多被打急了投降的時候還大聲喊:“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王樟堂根本不在乎,甚至惡狠狠的罵:“去你媽的,老子最恨二鬼子!一個不留,殺!”
炮轟槍掃坦克碾壓,毫不留情的攻過去。
比較起來,人數佔一半的朝鮮人就很像樣了。在日軍帶領下,他們的戰鬥積極性甚至比正牌的鬼子還要高,也更加的堅忍和兇狠,絕少有投降的,參加自殺式攻擊的更不在少數,給進攻部隊造成的麻煩也最大。
當然,他們的傷亡也是最大的,誰讓這邊攤上幾個不當回事兒的猛人?包括邱清泉和司馬晉明,他們只是在戰報中象徵性的提那麼一兩句,真打起來,手底下一點都不含糊,委員長所謂的某些諭令,全都當成了耳旁風!
至此,整個東北攻略持續了二十天,總體戰線上,全部往前推進了一百公里。
以前鋒線三十萬大軍的實力來說,這個距離實在不算大,但只有日軍才知道,這一百公里,是決定性的,他們部署在千里大山之中的全部堡壘工事,都涵蓋此縱深內,被擊破之後,即將面對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
勝利的天平,已經朝著中國方面徹底傾斜!
岡村寧次也終於判斷清楚了中國的總體戰略,但為時已晚,就在關東軍企圖亡羊補牢,全面加強中線防禦力量的時候,一直沉寂的中國海軍,突然出動!
10月20日,一直在黃海零散晃悠的北海艦隊突然拉響警報,以兩艘“泰山級”戰列艦為首,配合兩艘重巡艦和三艘輕巡,六艘驅逐艦,浩浩蕩蕩開出古鎮口及青島軍港,但卻沒有直接攻擊旅順口的第三艦隊,而是橫越黃海,直衝對面的朝鮮半島。
同時,從山東半島各個機場起飛兩百多架戰鬥、轟炸機,開始對旅順之日軍展開打擊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