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搞法。結果雙方都沒有發現彼此的存在,小心翼翼,唯恐驚擾目標的向前推進,就隔著一天的路程,這詭異的情景,一直持續到南海艦隊,與第19艦隊的糾纏,達到新一輪的高峰!
吃一塹長一智。哪怕在圖窮匕見之前,仍然要當好誘餌,別嚇跑了大魚,陳策仍然不想再來一次那一晚的超飽和攻擊了!不光他受不了,艦隊也受不了啊!
為了應付美軍鋪天蓋地的空中多層面打擊,所有的輔助艦艇。高射炮和攔截火箭,消耗的數量驚人,補給之後,也不是非常富裕了。
對海的炮彈和攔截武器,同樣被那超量的魚雷攻擊和玩命的驅逐艦進逼給弄得折損大半,並在雙方激烈的炮戰之中,全體受傷,戰鬥力下降不老少。
受傷的戰列艦反倒好說,那個窟窿。直接用高膨脹度的化學液體填充進去,劇烈膨化成氣泡狀的膠體,把破裂縫隙相連的艙室全都充滿,排出水後,死死的堵住每一寸縫隙,然後臨時焊上鋼板,就能應付到戰爭結束,回頭大修。
可即便如此。他們整整休息了兩天兩夜,才緩過神來。檢點傷亡。救治傷員,接送落水計程車兵和飛行員,等等工作,紛繁複雜。其中大半,倒是在搜救美軍的俘虜,不得不說。人道主義精神,他們搞的還是很不錯的。
美軍既然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主動襲擊的話,估計也不太好使。使用超音速反艦導彈,就需要預警機和空中制導並行。前提是,你得先從密密麻麻的艦艇之中鎖定目標才可以,這不是什麼簡單工作。
朱斌以前能幹的那麼順溜,是因為那時候的敵艦,對此完全沒有認識,也沒有防備,現在人家有所準備,甚至干擾彈、偽裝目標,交叉火力密集封鎖破擊都搞出來了,讓先進的技術裝備,優勢大打折扣。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陳策並不知道,而朱斌自己也忽略了的,那就是,中國海軍的建設是非常規斷層跨越式的,思想指向與時代脫節,導致了一連串的不合適。
限於中國當前工業實力,根本沒法跟美國佬似的一年造一千艘驅逐艦,一百艘輕型航母,十萬架飛機那麼變態的數量,只能在精品上尋找出路,這倒是跟最早引進的德國工業精神一脈相承。
為了保證能夠打贏,朱斌是沒下線的往上堆先進技術,成果倒是能體現出來了,比如戰列艦, 比如導彈巡洋艦,比如航母,那是一個賽一個的強大,基本上,一艘有所準備的主力艦,出去橫掃一支舊式海軍力量,問題都不大。
但他忽略了一個大問題,輔助艦艇!
朱斌的搞法,如果放在五十年後,還沒有太大問題。因為那時代,驅逐艦普遍導彈化,大家都不靠艦炮決勝負,空中預警偵查體系的完善,讓戰鬥半徑推展到八百到一千公里之外的地方,往往誰先發現對手,搶先發動進攻,誰就擁有勝利的機會。
可現在呢,各國仍舊艦炮當家,空軍打擊固然越來越強,卻不是一定能贏。輔助艦艇,拼的是數量,動不動拉出來一大群幾十艘是常事兒。跟美國人這樣,財大氣粗,為了報仇不惜工本,一傢伙弄出各種三百艘的壯觀艦群,太正常了!
這就導致了一個大問題,蟻多咬死象!
手底下的驅逐艦、巡洋艦顯不出太大優勢了,兩艘主力戰列艦就成了孤軍,在人家不要命的圍攻下,總要出現這樣那樣的簍子。這跟當初的日軍,可完全不一樣啊!
當然了,其實南海艦隊也比較倒黴。要知道,其他艦隊,建立之初,是跟日軍那破爛的第三艦隊鬥爭開始,一步步升級,打出來的經驗。並且最初的日本海軍,戰術陳舊,艦艇粗劣,飛機不抗造,武器種類單一,尤其是日軍壓根不會使用潛艇,製造的魚雷常常自爆把自己搞死……總之,那時候的敵人,包括後來的美國人在內,多半都是停留在20年代的水準。
可他們現在對付的,可是吃過大虧之後,集合了世界最強海軍國家的精華力量,總結經驗,製造出來的一系列,在另一個時空,完全可以支撐到戰爭結束甚至50年代的武器裝備!大幅度升級了的,不好對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當然種種問題,全都被朱斌隨時可以拿出來的制勝奇招給掩蓋住。反正不管怎麼打,最後他總能有辦法翻盤,於是不知不覺的。依賴症,大意,信心過頭,種種問題積聚成了禍患。
或許,這一次的米切爾突襲取得成果,也能給他們提一點醒也未可知。
總之。陳策那火熱的心,已經沉靜了不少,認真思考過後,他開始逐步轉變行動方略,在戰鬥還沒有再次發生的時候,派出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