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臨時情況下,兩艘“英雄系列”岳飛級航母,暫時只能用飛鯊…e和f29…b飛龍戰機湊合著。嗯,至少在朱斌眼中看來,這隻能是湊合。
四艘崑崙級戰列艦入役,算是滿足了平時兩個航母編隊,戰時一起出動組成大型編隊的基本要求,無論對海對地還是對空都擁有超過最大300公里的打擊能力,可說是真正的強大肉盾。
兩艘瀛洲級導彈巡洋艦也是類似的配比,並且承擔了主要的日常巡航任務。畢竟比起超級戰列艦,它們的執行成本要低得多,並且事實證明也有了單艘巡航太平洋,單挑敵艦群毆的能力。
再下來的,就是最晚成軍的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在原本給全球防務公司使用的十幾艘艦艇的基礎上,經過大改,拆除了絕大多數的艦炮,只保留一座前邊的127mm雙聯裝高平兩用炮,加裝對海、對空和火控雷達系統,並根據作戰任務的側重不同。安裝了統一的導彈發射架、火箭塔架以及近防炮等主副武器,無論打擊半徑還是打擊手段、攻擊火力密度,都有了質的提升。
最關鍵的是,為這些艦艇更新了動力系統。
建造之初,使用的大部分是來自德國技術的柴油機,或者蒸汽輪機。速度和航程倒是挺快,可啟動速度什麼的就不太理想。
這次改造,全部更新上特斯拉燃氣輪機,與柴油機和大功率的電池系統相結合,保證每一艘可以在十分鐘內完成啟動,哪怕燃氣輪機損壞或者燃油耗盡,也能憑著柴油輔機或者電池系統勉強維持運動,不至於趴窩在海上。
朱斌不耐煩搞幾十種七大八小的艦艇各式,整個驅逐艦體系從開造以來。外形和排水量噸位基本都沒怎麼變過,這大大有利於保證實力的隱蔽性,對敵人造成誤導。
當然另一方面,也是他下手太晚,實力太弱,一共加起來都沒有一百條驅逐艦,哪像人家老美那般財大氣粗,隨便整一個型號都往死裡造。現如今全力開工,驅逐艦都跟下餃子似的。在船臺上一次性開工就是上百條的誇張搞法。
當然朱斌有話說,咱的單挑戰鬥力,是他們能比的麼?有種拉出來,看看不把他們打出屎來。
總之,遠洋艦隊呆在琉球島,從來都是戰備值班狀態。又多是新艦,不必擔心使用過度造成的磨損過度,一聲令下,立即動員。
如此兩個龐大的航母編隊一起出動,那聲勢之大。絕不弱於弗萊徹的特混艦隊,更猶有過之………光是論噸位,裡面每一條艦艇包括潛艇,那都是全世界同類裡面的佼佼者,最大的!
儘管琉球群島的日常警戒工作做得足夠紮實,卻也無法保證一點動靜都不洩露,尤其是浩浩蕩蕩的編隊穿過海峽出現在太平洋上時,晝夜對他們嚴防死守的聯軍很快就得到了訊息,駐紮在菲律賓的特混艦隊立即響應,緊急出動準備迎敵。
而離著最近的關島和塞班島,日本本土,全都跟驚弓之鳥一樣的雞飛狗跳,幾乎所有偵察機和潛艇齊齊出動,密切注視,生怕被他們打上門來轟個七零八落。
告警電報馬上傳遍太平洋地區,聯軍所屬的軍事重地人人自危,呆在北海道的聯軍司令部,擔心這支龐大的力量可能是要配合陸軍來圍攻他們的,麥克阿瑟差一點就要求立即轉進了。
夏威夷珍珠港,金梅爾上將在得到情報後,二話不說就下令停泊在軍港內的所有軍艦立即開出,更把偵察機派出去兩千公里外不停的搜尋。處於前沿的威克島,乾脆成了偵查中心,各種飛機一刻不停的24小時連軸轉,半點不敢放鬆。
如此興師動眾的做法,讓太平洋艦隊的非常的不習慣。參謀長喬治。梅森不解的就此詢問金梅爾:“將軍,我們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兒小題大做?中國佬的海軍雖然有很強的戰鬥力,但大概也沒有能力長途跋涉的來攻擊我們吧?要知道,這一路上,他們可是沒有任何的補給站!”
比著地圖算算就知道,從琉球群島到夏威夷,少說也要四千多海里(近八千公里),這還是直線。以艦隊的行進,為了隱藏行蹤,躲避攻擊,必然要曲裡拐彎的轉悠,那起碼要走一萬公里以上才能抵達,還得回去呢?
如此算算,遠遠超出了一般艦艇的最大航程,那麼大一支艦隊力量,光是各種補給他們也供應不起吧!
太平洋地區,凡是能夠當補給中轉站的地方,全都被聯軍霸佔了,按照一般思路認為,中國人要想對美軍和發動反擊,首先下手其亞洲殖民地是最合理也最合適的。一方面嚴重打擊各國的經濟和軍事版圖,造成政治壓力,一方面可以掠奪到大量的戰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