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部分(3 / 4)

小說:民國之鋼鐵狂潮 作者:水王

內外的人噁心的不行不行的,一個二個覺得渾身不得勁,更有不少人心中發顫,這朱斌越來越無恥厚黑了啊!換在以前,恐怕還不會如此處理的,現在倒好,什麼不要臉的事兒都做得出來啊!

老蔣能說不行麼?他要說了,那就是喪盡天良毫無人性,索性就放手讓下邊那些越來越離心離德的傢伙搞去吧!反正賺了沒他的份兒,丟人也沒他的事兒。

日本人自己呢,卻是一片的悲哀!已經徹底從本島轉移出去,跑到北海道新建大本營裡的一眾高官包括裕仁在內,聽聞九州島的災難後,無不拉長了臉,心中最後一絲的僥倖也徹底的消失了。

日本,真的可能會陸沉!這已經不是設想,已經不是五十年的威脅,那可怕的災難,就在眼前啊!

裕仁天皇也不再用他所謂的鶴音來充門面了,無線哀傷的嘆息著發表諭令:“詔諭全體國民,儘快的向朝鮮以及北海道轉移吧!”(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使用者請到m。。閱讀。)

第861 最後的整合,逼宮老蔣!

對於日本上層和貴族、財閥們而言,移民離開日本列島,幾乎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和動員。【看】【 書】【吧】只要有個更好的大陸去處,他們會積極響應並大力支援為此而採取的一切措施,比如侵略中國什麼的,這些人都是鐵桿的支持者。

大多數的日本下層面民眾以及小市民,則不那麼堅定,或者說,這些人其實已經被生活折磨的麻木不仁了。

自古以來的的森嚴等級制度,讓日本人習慣了服從上級的做法,基本上上邊老大們怎麼說他們照著幹就好了,不像中國人那樣,因為幾千年裡天災**經歷的太多,遇到決定之前往往都要先問一個為什麼,並對上層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而不選擇盲從。

這樣做的好處固然是避免了稀裡糊塗的當炮灰,並在關鍵時刻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真正體現集體創造力,保證了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更多的後路可以選。而這種作風,被某些公知精英們宣傳為“中國人不團結;一箇中國人是龍,兩個人是蟲……。”

等等類似的差別決定了兩國人貌似在一個文化體系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民族性。

嚴格來講,日本人中下層幾乎都是那種“認命”的做法,他們寧可把選擇決策權層層上交,包括自己的命運,都讓別人去做決定。再加上他們的從眾心理,表面上,好像日本人很團結,很聽話,很守紀律,其實呢,是麻木不仁,榆木腦袋不知道變通,他們極度適應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但對於多變的環境和局勢,就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一如日本上層制定了許多年的大陸政策,大多數的中下層並不理解也不打算去思考這玩意到底對不對。

站在日本人的立場上。無疑這種野心勃勃的決策是正確的,一個聰明的、有進取心的民族爭奪生存空間,從危機四伏的本土到更加安全和廣袤的大陸上繁衍生息,很符合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實際上從古至今,能夠延續下來的文明,都是那麼幹的。

只是他們的民族文化卻給這種貌似聰明的野望扣上一道牢固的枷鎖。在日本人佔領朝鮮的半個世紀以來。真正移民過去的寥寥無幾,即便是那些貴族上層們,也是嘴上喊得山響,其實動作遲緩。其根本原因,一則還是那種門閥制度對上架空皇族,對下操控民眾。一切為了私利,所謂的民主政府不過是他們的代言人和玩物,根本做不了決定性的政策。

嚴重的對立和相互矛盾,讓日本人明明近代冒出數不清的聰明人物,包括伊藤博文這等雄才大略之輩,卻往往難以實現其高瞻遠矚的戰略性規劃,不是外部條件不允許………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遠東。是日本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好時機。而是他們被這種深入民族骨髓的痼疾生生給拖死了。

直至日本替代俄毛子佔領旅順,並把魔爪伸進廣袤的東三省,野心勃勃的移民掠奪計劃進展的仍是磕磕絆絆。

哪怕是1931年他們成功的徹底佔領了東北,在當時兩年間,整體國策傾向仍舊不大,不過是關東財閥和關東軍一廂情願的在折騰,而整個國家的大頭還是在海軍那裡。直到後來,提出了空前的“日本陸沉”災難的判斷。

陸沉啊!意味著整個日本民族將要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七千萬人將死掉或者無家可歸,活著的一代人幾乎都能看到那一天。面對如此可怕的未來,有政府和天皇的大力支援,不搬走,還留在這裡作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