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已經鋪出一條廣闊大道等著承認他們的功績,這樣的好事,一生能遇到幾回?
朱斌謙虛的拱拱手,親眼檢視他費了不少力氣的這款戰機。
機頭和發動機是他一手搞出來的,立體印表機制造的跟圖紙幾乎無公差無變形的高純度鋁製主體沒有任何問題,拼裝所用的每一個零件都是智腦輔助設計不說,江南所和上海各家工廠製造的樣品都經過暗中掃描對比,完全合格,高強度鋁合金框架、起落架等結構是經過造船廠鍛壓機等裝置輔助加工的,質量可靠,總體零部件加工尺寸都按照圖紙嚴格要求,所以裝配起來,幾乎不用擔心出別的問題。
非是有如此的基礎,這戰機也不可能裝的這麼快。這是特例,速度也當真令人滿意。
抬手撫摸過平滑細膩的蒙皮,朱斌欣喜的發現,採用他設計的鑲嵌鉚釘作出來的表面幾乎沒有礙手的凹凸感,焊接處理的也非常完美,幾乎每個邊角都給工程師們打磨的一點毛刺都找不到,不知道這些人廢了多少心思!
“這簡直是一件藝術品啊!”朱斌由衷的讚歎,這些人手工製造的能力,作出來的精細活一點不比高精度流水線差!
王助等人對此稱讚如數收下,事實上他們也是這麼覺得,十幾年的積累,如今都傾注在這架戰機上了,不出彩才怪!
開啟上方駕駛座艙的艙蓋,露出裡面裝備有彈射器和降落傘的座椅,周圍和底部都有鍛壓高強度合金板形成保護層,雖然比鈦合金的差不少,卻利用大規模的製造,儀表盤密密麻麻,地平、航向、高度、空速、油料一個不少,一臺電子管的航空通訊電臺,另外還空置幾個地方,原本設計中是有機載照相裝置,以及其他設施的,暫時沒有不得不空缺著。
但即使這樣,在這時代已經是極為先進了,起碼在場的眾位專家們都沒見過。
機頭上方,兩挺並列的12。7mm重機槍赫然在列,載彈量原先的設計是250發X2的,經過幾位工程師的細心演算後發現,載彈量還可以增加到800或一千發,但那要視作戰情況而定。
不是陳少寬最想要的艦載機,但是作為底版的陸機,第一眼感官已經能覺出來不同。在美國看了那麼多的戰鬥機種類,代表著世界最高水準的設計,比較起來,似乎朱斌和王助一群人搞出來的這一款更勝一籌啊!
“這架戰機可以起飛了麼?”陳少寬指著問王助。
王助本著一個嚴謹的工程師作風,遲疑了一下道:“裝配除錯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也經過多次滑行測試,一切都很正常,起飛的話……。”他看了一眼朱斌。
說實話,他心裡沒底啊!這年頭,下單翼飛機比起傳統的雙翼戰機不但沉重很多,翅膀面積小了很多,偏偏發動機還很給力,真飛起來,會不會成為高速炸彈,不好說!
朱斌卻胸有成竹,經過模擬風動吹出來的穩定機構怎麼可能出問題?當下大咧咧的道:“不會有問題的,理由我先不解釋,你們是怕找不到試飛員是吧?”
王助無奈的點點頭。這時代,中國會開飛機的人寥寥無幾,還都在中央直接管轄之下,跟寶貝似的藏著掖著,其實都是些沒什麼經驗的生瓜蛋子,這次戰爭的拙劣表現全都漏了怯,反倒讓一個波音公司的推銷員羅位元。肖特和恭郎那半大孩子大出風頭,真夠丟人的!
他們這些工程師幹活是一把好手,可開飛機上天,不會啊!
朱斌瞪著眼道:“這事兒還用麻煩別人麼?我來吧!飛機效能指標我最熟悉,能直接感受到設計和實際製造的效果差異,比任何人都合適。”
“這不好吧?!太危險了!”不光王助,王孝豐等人也齊齊勸阻,你老人家可是大家的財神爺,出點什麼差錯得有多少人抱著頭找地方哭去啊!
他們更想到,當年製造出飛機後,試飛員的艱難和危險,1912年馮如親自試飛墜亡的事件並不遙遠,1924年6月,俄籍飛機師薩芬諾夫與飛潛學校學員黃友士駕駛丁式一型海鷹號進行訓練任務,結果在升高到400米時即墜地,薩芬諾夫重傷不治,黃友士僅負傷。
這些事都是他們親歷過的,這些年來每一款飛機都是戰戰兢兢的走過來,畢竟有著豐富的雙翼水上飛機經驗做後盾。可眼前這架飛機不同,完全的金屬機體,將近五百公里的設計飛行速度,真要有個什麼故障,就算有彈射椅和降落傘,究竟能否逃脫,誰也不知道!
不光工程師們,陳少寬也出聲阻攔,朱斌攤攤手道:“那就麻煩了!放眼中國你們找不到第二個飛過單翼飛機的人,讓他們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