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為“不合格代表”,認為這哥們兒光想著別人,不顧自己國家利益,因而發出了召回戴維斯的呼聲。
中國跟日本打架,與我們有何相干,憑什麼要大家不買日本貨,若是真的把日本惹惱了,反過來跟我們打怎麼辦?
歸根結底,美國人是同情中國的,甚至也佩服你,願意幫助你,可如果要他們現在就為此承擔戰爭的風險,那你未免想得太多了。
英國代表艾登自己當局外人,還“好心”地勸告戴維斯,說你們美國要是沒膽的話,就別管這類閒事了。
知道嗎,這個世上,制裁有兩種,一種有效的,一種無效的。無效的,只會惹怒對方而沒有任何用處(比如不買日本貨),而有效的呢,就必須冒戰爭的風險(例如爆發美日戰爭)。
你有沒有膽?
戴維斯承認自己無膽,於是無可奈何地答覆顧維鈞:算了,國聯都制裁不了日本,你也別奢望“九國公約”能制裁了。
絕望之中的顧維鈞看到了蘇聯代表,忽然靈機一動,趕快俯耳上去:你們蘇聯為什麼不在外蒙或東北邊境搞搞軍事演習呢,這樣也可以給小日本新增一點心理壓力呀。
那時蘇聯已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但蘇聯代表大概都經過了肅反的考驗,一個個訓練得像他們的老大斯大林一樣狡黠。這位蘇聯代表轉而對顧維鈞說,軍事演習不是不可以,不過一定要有其他大國作為保證,即在蘇聯受到日本攻擊時進行援助。否則的話,我們是不會冒這種惹毛日本的風險的。
這話說了等於沒說。蘇聯代表指的這個大國,無疑是美國,可美國連不買日本貨都不願意,他怎麼肯做此保證呢?
當然,也不能說中國從國聯大會和“九國公約”會議上什麼都沒得到。最起碼兩個會議都譴責了日本,說明中日問題已經進入了國際化階段,中國從此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
可是所有這一切都是今後有用,也只會在以後的漫長日子裡才會顯示出積極影響,對於彼時的中國來說,屬於遠水解不得近渴,一點忙都幫不上。
外國干涉失敗了,暫時只能靠自己。
就在這時,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再次居中調停。
與上一次對德國人態度冷淡不同,這次蔣介石不得不認真考慮一下中日是否要進行直接談判。
“九國公約”永遠地“暫停”了下去,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為此惹上麻煩,關鍵問題是中國手上沒了籌碼,近階段的戰爭毫無疑問是打輸了,無論北方還是南方。
在這種情況下,直接談判縱為下策,卻並不是絕對不能接受。
雖然蔣介石已緊急釋出遷都令,把政府遷至重慶,準備繼續與日本人打下去,但周圍氣氛發生的顯著變化,仍讓他備感傷心和失望。
同是一個朝廷之上,幾個月前,眾人無不慷慨陳詞,擼袖子的擼袖子,伸拳頭的伸拳頭,都嚷嚷著要好好地教訓一下小日本,所謂“低調俱樂部”,不是公開場合隨大溜,就是私底下成為被大夥譏笑的物件。
可是僅僅幾個月之後,隨著前方軍事一再失利,高調已幾乎完全被低調所湮沒。那個“俱樂部”就不用說了,文臣之中,從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到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居正,都極度動搖,力主求和。
要說這些老派與文人組成的文官會膽小怯懦,倒也不是不可以預知的,問題是,現在就連武將也皆多“落魄望和”,甚至還有想投機取巧的。
獲悉陶德曼有意調停,孔祥熙一下蹦起來,認為這是天賜良機,絕不可失,建議蔣介石趕快趁勢“乘風轉舵”。
蔣介石是船老大,眼看大副、二副乃至水手們都是這樣一種情緒,心裡也很不得勁兒。在瞭解到日方的“議和條件”與之前沒有什麼不同後,他表示談是可以的,但日方條件絕不能作為最後通牒,而中方也不承認自己是戰敗者。
隱含的意思就是,你的條件我是否接受,還得具體看談判結果。
他特地強調,不管怎麼談,華北主權絕對不容喪失,也就是必須取消“塘沽協定”。
在寫給自己看的日記中,蔣介石記錄下了其真實用意:“為緩兵計,亦不得不如此耳!”
無奈對方並不中計,說是要談,然而日軍進逼南京的步伐未有絲毫減慢,而對日本人習性逐漸瞭如指掌的蔣介石同樣不敢有絲毫懈怠,雖然南京政府和大多數朝中要員早已遷至陪都重慶,但他本人一直親自在南京部署防守。
蔣介石在中山陵園官邸內召集了緊急會議。
會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