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林銑十郎本來也不是盞省油的燈,“九一八”時曾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就擅自從朝鮮調兵進入東北,因此被稱為“越境將軍”,如今終於也嚐到了部下掀桌子的滋味。
當著氣勢洶洶的眾人,林銑十郎只得賠禮道歉,過後越想越氣,便毫不猶豫地給坂西穿小鞋,停了他的職。
坂西本來想出點風頭,卻不料戲演過了,被炒了魷魚,如果不是後來給土肥原當女婿,怕是這輩子都出不了頭了。
人說坂西有神經病,但有些神經病是可以裝的,比如坂西平時為人傲慢,愛挑剔上級的毛病,有時甚至毫無顧忌地破口大罵,但對土肥原從來都畢恭畢敬,言聽計從,因為那是他的靠山,又比如事無鉅細,坂西都要親自處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向上爬的需要——可以給人以勤勉的印象嘛。
沒有阿南的臉蛋、石原的頭腦,被稱為“神經病”的坂西竟然也從關東軍方面軍司令官混到了櫻兵團司令官,看上去似乎是運氣使然,其實這就叫各人有各招。
在豫湘桂戰役後期,橫山勇曾窮追至獨山,幾乎把重慶政府逼入絕境。
坂西從來不認為自己比橫山勇差,瘋子能做到的,精神病也能做到,更何況櫻兵團不是小股,而是大股。
道理是不錯,只是場景已經變換。
早在1944年秋,當湘桂戰場面臨嚴重危機時,重慶政府號召知識青年暫時放下書本,投筆從戎。
當時,連蔣介石都送子參軍,特令蔣經國和蔣緯國兄弟服役,一些政府高官也把子弟送去報名,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知識青年參軍熱潮出現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原擬從全國招收十萬知識青年,但到1945年1月,已正式登記十二萬,共編組成九個師,冠以“青年遠征軍”(簡稱“青年軍”)的名號。
十萬青年十萬軍
這是自願從軍,不是拉壯丁,而知識青年也不同於文盲白丁,軍隊中每增加一個知識青年,就等於增加了十個普通士兵,組訓後的青年軍面貌煥然一新,被認為極有可能成為全國的模範軍隊。
由於抗戰臨近結束,青年軍除有一部分參加了緬北大反攻以外,絕大部分並沒有能參與對日作戰,抗戰勝利後便全部復員了,但這次從軍運動無異於為大後方已極度委靡的民心士氣帶來了活力,尤其是初步扭轉了國內爭相逃避兵役的頹風,使得那些曾嚴重缺員的主力部隊也很快得到人員補充。
然而,這個時候的美援卻又成了問題。
有些人以為是撤換史迪威,從而惹怒羅斯福和馬歇爾的緣故,但事情的實質不在這裡,事件的實質是隨著二戰勝利在望,中國在盟國的戰略天平上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分量。
在此前美、英、蘇聯合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已經明確答應羅斯福,擊敗德國後,蘇聯將在六個月內對日開戰。
正是因為這句許諾,使中國戰區由反攻日本的主要基地下降為輔助性基地。
美國人不願再花力氣對中國進行軍援,最終提供的美械止步於十個軍,即原來武裝過的遠征軍,經過再三懇求,才又增加了三個軍的裝備,這樣一共有十三個美械軍。
其他部隊都眼巴巴地在看著,蔣介石沒有辦法,只好把十三個美械軍的預備裝備也拿出來,打造了若干個半美械軍,這樣的結果,卻是使得大家都既吃不飽,也餓不死。
好在人的問題解決了,剩下來的並不難辦。
特異戰術
芷江只是湘西的一座小山城,但它在軍事上的地理位置卻是如此重要,乃至被稱為“滇黔門戶,全楚咽喉”。
要佔領芷江,就必須讓東首的雪峰山點頭,而在這座山上,早已是重兵雲集。
蔣介石的統帥部不能允許再有第二個豫湘桂之敗,因此對湘西會戰傾全力而至,前後總計集結八個軍達十二萬人,其中大多數為美械或半美械裝備的中央軍精銳。
剛剛出任中國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親自擔綱湘西會戰。想當年,他指揮長城抗戰,多少人批評戰術呆板,只會死守,十多年過去,終於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大家都一樣樂觀,在岡村和坂西看來,以往想尋找中國軍隊的主力都不得,這次你們自動聚一堆,正好來個連鍋端。
岡村非常清楚,部隊沒有戰鬥力,再高明的指揮官都形同擺設,所以他專門從日本國內調來了第四十七師團,可是這個師團遲遲無法到達戰場。
原因就是無論海路還是陸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