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2 / 4)

徒查斯丁給安敦寧寫信說,“已成為詛咒,我們的父輩們享受的榮耀已被火燒得一乾二淨。”對猶太人來說不幸的是,在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帝國的既定政策限制對哈德良的政策進行任何更改。

埃利亞·卡皮託利納是一個擁有一萬人口的小型羅馬殖民地,它沒有城牆,現有城市只及原來的五分之二,從現在的大馬士革門延伸到鏈門,這裡有兩個廣場,朱庇特神廟就建在各各他遺址上,有兩個溫泉浴場,一個劇院,一座仙女廟'nymphaeum,環繞在池邊的寧芙(nymph)的雕像群]和一座圓形露天競技場,所有地方都裝飾著柱廊、凱旋門和雕塑,包括第十軍團的一頭非常不潔淨的大野豬的雕像。第十軍團正慢慢從耶路撒冷撤走,因為對他們來說,猶太人不再是威脅,而更多地被視為刺激物。當前往埃及的馬可·奧勒留皇帝路過這裡時,“通常厭惡令人發狂又無法無天的猶太人”的奧勒留皇帝戲謔地拿這些人與其他叛亂部落作對比:“噢,誇地人,噢,撒瑪利亞人,我終於找到比你們更難管束的民族!”除神聖外,耶路撒冷沒有任何自然產業——而第十軍團的離去使它更加落後閉塞。

當羅馬的和平交接以公元193年的內戰結束時,當時主要在加利利和地中海沿岸居住的猶太人開始騷動不安,要麼同他們的地方敵人撒瑪利亞人作戰,要麼轉而支援王位的最終獲得者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Septiimus Severus)。這導致反猶政策的緩和:公元201年,新皇帝和他的兒子卡拉卡拉(Caracalla)拜訪埃利亞,他們好像見了猶太領導人——以“王子”著稱的猶大·哈納西(Judah haNasi)。當卡拉卡拉繼承王位時,他用戈蘭和呂大(耶路撒冷附近)的土地和裁決宗教糾紛的世襲權力報答猶大,他還制定曆法,承認猶大是社團領袖——猶太人的族長。

富裕的猶大似乎將拉比的學識和貴族的奢侈結合在了一起,他在加利利修建王庭,用哥特人做保鏢,與此同時,他還編纂了後聖殿時期猶太教的口傳律法《密西拿》。由於猶大與皇族的關係,加上時間的流逝,猶太人在賄賂了衛戍部隊後,被允許在橄欖山或汲淪谷背對被毀的聖殿祈禱。他們相信聖靈住在那裡。據說,猶大為猶太人的一個小的“神聖群體”爭取得到允許在耶路撒冷定居,在今錫安山上的一個猶太會堂祈禱。但是,塞維魯王朝的皇帝們始終沒有考慮改變哈德良的政策。

然而,猶太人對耶路撒冷的渴望從未停歇。在接下來的世紀裡,無論他們住在哪裡,他們都要一日三次祈禱:“願這是你的意願,聖殿將在我們有生之年很快重建。”在《密西拿》中,他們將聖殿儀式的每個細節都彙編起來,為它的重建作準備。“一個女人可以戴上她的所有飾品,”口傳律法的另一部彙編作品《陀瑟他》(Tosefta)教導說,“但要留出一件小東西來紀念耶路撒冷。”逾越節家宴是以這句話結束的:“明年在耶路撒冷相見。”如果他們有幸靠近耶路撒冷,他們會在看見這座被毀之城時舉行一個撕破衣服的儀式。即使客居他鄉的猶太人也想安葬在聖殿附近,以便審判日到來時第一個復活。於是便有了橄欖山上的猶太公墓。

聖殿是有機會重建的,事實上它之前就被重建過並且差點再次被重建。由於猶太人仍被明令禁止進入耶路撒冷,所以現在被羅馬明確視為威脅的是基督徒。

從235年起,帝國經歷了三十年的危機,從內到外支離破碎。在東方,一個生機勃勃的新波斯帝國取代帕提亞對羅馬人發起挑戰。危機期間,羅馬皇帝怪罪基督徒是拒絕向他們的神獻祭的無神論者,並殘忍地迫害他們,儘管基督教與其說是一個宗教,不如說是一個不同教派的組合。'8'但基督徒在基本理念上觀點一致:為那些被耶穌基督拯救的人準備的救贖和死後復生,證實了被他們借用並納為己有的古老的猶太預言。他們的創始人是以造反者的身份被羅馬人殺死的,但基督徒卻把自己重塑成一個敵視猶太人,而不是羅馬人的宗教。於是,羅馬成了他們的聖城;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基督徒住在沿海的凱撒利亞;耶路撒冷成了“天國之城”,而它的實際地點埃利亞只是耶穌在此喪生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城鎮。然而,當地基督徒延續著關於耶穌受難地和復活地的傳說,現在這個遺址埋在哈德良的朱庇特神廟的下面,他們甚至爬進去祈禱,在牆上亂寫亂畫。'9'

公元260年,在羅馬最艱難的時刻,波斯人俘虜了皇帝(皇帝被迫喝下熔化的黃金,然後被取出內臟,填上稻草),而整個東方,包括沒有屏障的城鎮埃利亞,都被一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