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和南討南越的軍隊,總計八十萬人馬,相當於現在中國現役軍人的三分之一,而當時秦朝只有三千萬的人口——不足現在中國的3%。可以想象,這給國家帶來的負擔是很重的。
對外打仗不光徵發了人口,也影響了沒被徵發的人。那些留在家裡種地的人,日子也不好過,需要交糧納稅。為了支援戰爭,秦王朝收取的賦稅就超出了從前的標準。賦斂無度,竭盡民財,必然引發內部動亂。
可是,秦始皇為什麼非要出去打仗,從而導致對民力和稅收的徵用都增加,引發內部動盪呢?不去打匈奴和南越,或者過些年國家有餘力的時候再去打,不就可以緩解人們的焦苦,自己的政權也容易穩定了嗎?
沒辦法,秦始皇非要這麼做。這首先跟他的急躁心態有關,他覺得要趕緊給子孫創造一個安穩舒坦的基礎。現在六國已滅,而且也比較恭順,唯一能威脅我們的,就是外面的四夷了。我的子孫很可能沒有我這樣偉大出色的能力,所以我先打垮了匈奴南越,這樣子孫可以二世、三世地一直舒舒坦坦傳下去。
秦始皇不太信任別人,整天自己看奏章和批公文,就體現了這一點,所以他也不太放心和信任自己的子孫。
秦始皇打匈奴及相應的修長城,這是造成秦朝搖動國本,民怨四起的直接原因。不過,也要詳察一下,根據史書記載,就在五年後,匈奴裡邊有個狠角色叫做冒頓的,用響箭把自己的老爹和老爹的寵妾都射殺了,開始了兼併統一匈奴諸部的征程。也就是說,在秦始皇攻擊匈奴的時候,匈奴還是未統一各部的狀態,一旦匈奴走向統一,將勢不可當。
只是事與願違。打匈奴和南越也導致徵用民力和物資太多,使得新建立的帝國出現不穩定因素。
另外,秦始皇下面的人,乃至一般民眾(指秦國本土的),也都是好事之徒。秦國原本是個偏居西陲的落後國家,但是篤信和執行了法家的治國之術,於是成功。法家主要是以賞功原則作為激勵官吏和民眾的手段,於是秦人都願意立功取利,每次出去打仗都像去商場搶購一樣踴躍,急著立功以博取田宅爵祿,改善自己的生活。到了秦王朝建立以後,沒有什麼仗可打了,人們怎麼立功博取爵祿呢?這時候的戰將和大臣就會想,我有這麼高的官位和富貴,是因為從前立了功,陛下賞賜給了我爵位田宅,那我怎麼保住這些爵位田宅不被陛下收回去,或者不被其他家族奪了去呢?那就要繼續再立功、再打仗從而維護爵祿乃至增益爵祿。
民眾們也是一樣,從前在兼併六國過程中,斬敵人首級都能得到田宅爵位和奴婢的賞賜,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加,生活壓力的加大,他也願意再有打仗和立功得爵、宅的機會。秦中央也希望民眾以力致富,透過打仗和努力種地交糧,而獲得爵祿。所以中央也希望對外打仗。
那麼,現在打誰呢,那就出去打匈奴和南越吧。
終於這樣下去,要乾的事情太多,超過了帝國和民眾所能承受的程度,乃至給帝國帶來危機。秦王朝與賞功原則,可謂成也由之,敗也由之。
南北興兵的兩年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決定再搞三個土木專案。一是修直道。從咸陽向北修到北方邊境,全長700公里,穿山越谷,目的是為了配合打匈奴,一旦北方有警,陝西關中的軍隊可以迅速運到邊境。
第二,造阿房宮。秦始皇覺得現在的咸陽城人多,而皇宮有點小,於是又在城外啟動了阿房宮工程,其主體宮殿內可坐一萬人,相當於一個萬人體育場。宮門是用磁石作的,防止恐怖分子帶著鐵兵器進入“體育場”。
其實,在修阿房宮之前,秦始皇已經陸續修了許多宮室了。最終,以咸陽為中心,秦王朝的宮殿群向四個方面鋪展開來,據說關中地區有三百座,關外有四百座。這些宮室也不光是秦始皇一個人住。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沒有給自己的功臣們分封土地,也沒有把天下做成若干諸侯國封給自己的兒子們,而是全變成了皇帝派流官直接管理的郡縣,這是秦不同於從前春秋戰國分封制的地方。不封功臣和皇室子弟,那總得給他們富貴吧,所以這些宮室,大約也是為了安置和賜予大量宗族子弟和功臣的。
第三個專案卻是給秦始皇一個人用的——修驪山秦始皇陵。
雖然開始修秦始皇陵了,但秦始皇並沒有想到自己很快就要住進去了。
秦始皇之死
兩年以後,公元前211年,秦始皇開始了第四次巡行,也是他最後一次出巡。這次與以前的不同,跨時將近一年,除了視察地方兼有到各地去向山川神靈祈禱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