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1 / 3)

小說:楚漢爭霸啟示錄 作者:絕對601

劉邦樂了,說:“我最喜歡賢人,你再拿我的詔書,去島上召他們都來,來著大者為將,小者為尉。”

使者慌慌張張捧著詔書又跑去了,到了海邊,乘上船,劃到島上,就見上面五百門客都挎著寶劍岸上等著呢。使者上來,說:“好訊息,好訊息,各位賢人,我奉漢天子之命,命諸君隨我到洛陽來,大者為將,小者為尉。呵呵。”

說完,瞅著這些人笑。

這些人顏色不動,說:“我們島主呢?現在何處?”

使者一愣:“那,那不好意思,他快到洛陽的時候,就不想去見天子了,他是羞愧了,就自刎而死,叫兩個門客帶著他的人頭,去了洛陽面君。呵呵,這個,這個倒沒什麼。陛下不怪。”

門客們聽說,一起拔出寶劍,大呼一聲:“我主已死,我等不願為他人臣子,願追隨我主於地下。哇!呀!”

於是,五百壯士,紛紛橫劍在胸,轉瞬之間,僵仆跌倒,五百門客,盡數自剄在岸上舟前。

一時峰巒變色,大海無聲,蒼天為之雨下。此乃眾臣義士歷史上的最後一次絕唱。

從前春秋時代的貴族,大約從齊莊公時候起,開始結養門客,皆能為主報仇,忠義不事二人,慷慨激昂。但是,隨著分封體系和貴族精神的瓦解,這種忠義之風開始被市井狡詐之風所慢慢取代,譬如到了戰國時候的孟嘗君和廉頗,一旦他們自己失勢,門客們就全跑了。慢慢地到了後代,淳樸重義的民風慢慢變成了圓滑奸詐的宋明市井。而這裡,迤邐到了秦漢之際,田橫五百壯士之死,亦其餘烈也。

結語:為什麼楚漢爭霸的結局是劉勝項敗?

當劉邦聽說了項王的身死的時候,很可能還搞不清自己為什麼會成功。

傳統上以為劉邦是個窩窩囊囊的常敗將軍,其實,仔細看這場征戰的脈絡,發現其實劉邦一直在作戰略進攻,他一度佔領東邊的彭城,又遣韓信把燕、趙、齊給佔了。劉邦自己則佔了陝西,對項羽形成了戰略半包圍的態勢,隨後劉邦與項羽長期對峙在中原。說劉邦一直打不過項羽,其實是劉邦的幾次主動組織進攻因為遠離大本營而失敗,是進攻中的失敗。項羽追擊反攻,只要一追得遠了,追到中原偏西,就也寸步難進。所以我覺得劉、項之間一直是平手。從戰略進攻的角度來看,劉邦還要更咄咄逼人一些。最後到了項羽垓下大敗的時候整個北方乃至東方几乎已經全被劉邦逐年的戰略進攻而佔據了,項羽輸得一點都不冤枉。

通常人對劉邦的取勝和項羽的失敗,都有普遍的誤解,主要是覺得劉邦特小人,無所不用其極,而項羽特君子,總是大度和耿直,所以鬥不過小人,最後失敗了。其實,事實恰恰相反,大度的是劉邦,劉邦因為大度,所以手下吸引的能人很多,比如韓信,整個佔領了北方,從而對項羽勢力進行了戰略半包圍,劉邦本人又在滎陽、成皋一帶長期堵住了項羽,所以,最後項羽的垓下之敗,是毫無懸念的。因為已經被戰略大包圍了。四面楚歌不管唱不唱,他都是要失敗的。項羽的失敗,也在於項羽用的人,都是南方楚國地盤的人,劉邦雖然本人也算楚國人,但是他的勢力圈,主要是陝西和北方,從文化和經濟的角度來講,北方當時還是勝過南方,包括秦本土計程車兵的戰鬥力也是非常強,這也是劉邦軍團勢必壓過項羽的原因。

項羽本人,其實非常不成熟,表現在用人上玩印不授,不肯和功臣共享福。所以他的人,多投奔了劉邦去了。項羽所用的,都是本族親族,如何能不敗。

有人說,項羽失敗,是因為搞了大分封,這是歷史的倒退,很多學者論文都這麼寫,這是很可笑的,是沒有認真看當時的歷史。從客觀來講,分封是有助於成功的,因為前面已經說了,秦朝的速亡就是在於不分封,在於過快實行了高度的皇權專制,沒有照顧分封制的歷史漸進性。後來劉邦也搞大分封,從而保住了天下的政治穩定,漢朝因此也長壽了。所以,項羽的失敗,不在於也去搞分封,而在於他的分封做得有問題。主要就是他分封不公,他把很多當時還在六國貴族之後——自立為王做控制的地盤,都封給了自己的部將和親自己的人。於是激化了這些舊王和他封的新王之間的矛盾,所以齊王、趙王、魏王等,都迅速起來反他。項羽處於這樣的被動,同時劉邦也開始出兵,終於混戰起來,經歷三年多,戰敗項羽。

所以,項羽的失敗,在於他的這種出於集權考慮的分封,搞得太急了,有點類似秦王朝的速敗了。從項羽的本意來講,他是希望統一的,所以在他分封的時候,儘量用自己好控制的人,以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