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都沒翻過。
幸好不必花太多的精力處理奏章,否則更要被拖住。
郭紹轉過頭看了一眼正襟危坐在案前的左攸,左攸提著毛筆,專心致志又神色淡然,時而提筆凝思,時而下筆如行雲。挺佩服這些文官,面對成堆的案牘卻非常有定力。
不過也許他們樂在其中。這高高臺基上的明淨殿宇,陽光從精雕細琢的窗戶灑進來,古色古香又大氣精緻的環境,墨硯的清香在空氣中飄蕩;況且,這裡是國家的中樞、權力的中心,世人稱為“天上”,本身就賦予了高上的意義。人們接觸的是明智的思想、影響天下的重要言論,言行儒雅有禮……這些對於人們來說,本身也是一種享受罷。
郭紹收回目光,放下手裡的毛筆,起身拿起了牆角的一張弩在手裡把玩起來。
他是一名神射手,但平時一向不用弩,而是用弓……操作弩雖然也需要很大的力氣,但技術含量很低。可是製造一張弩的技術含量就很不低,郭紹手裡這張弩,是單兵使用的複合弩,構造比較複雜,而且不輕。
弩的缺點,一是製造成本很高,需要手藝精湛的工匠;二就是重,而且很容易損壞,動物皮膠做弦還很怕潮,小棕索不怕潮威力較小;消耗的弩矢也得需要大量工匠製造。總之材料、成本都很高昂,大量裝備弩的軍隊都是非常費錢、後勤壓力巨大的軍隊。優點也很明顯:對兵員素質要求不高,訓練弩手比較容易。
……郭紹的面前的御案上,放著他的一本小冊子。字跡依舊不怎麼好看,不過現在他寫得比較工整了。
上面記錄了他平素思考的一些軍事思想:農耕王朝對付遼軍這種遊牧民族,不是國力不如,而是國力、人口、資源難以有效轉化為武力。
就像現在的周軍,十餘萬精銳是幾十年混戰歷練出來的精兵,自然有戰鬥力;但相繼吞併蜀國、南唐、南平等地盤後,經濟、人口增加幾倍,武力卻沒什麼實質性提高。便是因為精兵強將不是隻靠錢糧就能膨脹起來的。
想要利用大不多數的人口和資源,迅速轉化為武力,只有一條思路:壯丁稍加訓練數月,就能組成有戰鬥力的軍隊。
所以郭紹的目光關注著面前的弩,這種兵器,就能比較低效率地實現那種軍事思想,如果手裡有十萬精銳、數十萬有戰鬥力的弩兵,而且能不斷得到兵員補充,這個國家的戰爭潛力就很強了……另外戰勝遼國之前不能急於使用文官政治,還得保持軍國體系,才能保障足夠的戰鬥力。
……還有一種東西可以替代弩,郭紹的冊子上寫著兩個大大的字:火槍。
這個東西,郭紹不知道怎麼造,因為前世他沒有專門研究過這種東西。
但是他明白火槍是什麼玩意:從人類兵器的長期發展方向看,熱兵器必定是一條王道。但在短期技術不成熟時,火槍不一定比弓弩有戰鬥力。
就算造出來了,前期的缺點是射程、射速、精度都遠不如弓弩;優點是成本肯定比弓弩低,連訓練成本都更低,短距離的穿甲能力可能比弓弩強。
但一想到弩消耗的資源,必須從百姓身上榨取,帶來的社會矛盾和飢餓;以及造甲術可能在中長期內洩露。郭紹堅定地認為火槍才是出路!
郭紹曾經好幾次想過火器這玩意,但一直沒有頭緒,這次發生了敵國竊取造甲術的事,他才更加急切地考慮這件事了。
就算對手某一天有了板甲,但我有火槍,只要保持技術領先,對手永遠追不上我。
……郭紹不知道怎麼造火槍,但知道這玩意一定不用工業就造得出來。
封建社會,科技進步十分緩慢,宋朝和明朝的科技可能差距並不明顯……反正戚繼光時代就有鳥槍,西歐也是工業革命之前就大規模使用火器。顯然它不是用工業和機床生產的玩意。
郭紹立刻召見了軍器監兼樞密事昝居潤。
昝居潤跟著宦官躬身走進御書房時,並不見郭紹,宦官指引,他才走進了後室……御書房後面原來堆放卷宗存檔的地方。但現在已是別有一番光景,牆上貼滿了圖和紙條。那些紙條上寫著字,但大臣顯然不能仰起頭在牆上東張西望。
禮節罷,郭紹便道:“我要交一件給昝公去辦。”
“不敢不敢……”昝居潤忙拜道,“陛下的差事,臣定當竭盡全力。”
郭紹道:“我要建一個軍器作坊,這個作坊暫時不造任何東西,只要照我的想法去嘗試,咱們要研製一種全新的兵器……首先得吸取教訓,這回一定要保密,不能讓機密輕易洩露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