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這個時候去城頭巡視一下,再回來休息一會,填飽肚子,叛軍來攻城時他有充沛的精力去指揮作戰了。
哥舒翰已經有親兵照顧了,只不過是龐忠留下的,楊晞相信這些人會照顧好哥舒翰的。
當然他更希望哥舒翰能陪著他去城頭巡視!
但就在楊晞期待哥舒翰有反應之時,哥舒翰卻喚住了他,“楊兵馬使,天還沒亮,叛軍現在還不會來攻,諸將已經奉令去做準備了,趁這點空檔時間,某還有一些事要和你說一下!這些事你明白了,以後指揮起諸將來會順利很多!”
楊晞當然馬上聽明白哥舒翰話中的意思,也馬上收回了步子,走到哥舒翰面前,恭敬地施了一禮:“哥舒元帥有什麼要吩咐的,請儘管說,末將一定會聽從你的吩咐的!”
楊晞不知道哥舒翰要和他說什麼,但知道肯定不是普通之語,一定是很要緊的事。楊晞當然不認為他來潼關後的所作所為折服了哥舒翰,讓這位老將對他言聽計從,一心一力地協助他。他知道哥舒翰如此做最大的可能就是對潼關兵敗心生內疚,怕因此導致一連串的惡果,危及長安,也怕受到朝廷的重處,因此才暫時拋棄前嫌,與他一道齊心禦敵,並私下或者當眾表示對他的支援!
要是潼關之險解除了,或許就是各人露出本來面目的時候!
他靜等哥舒翰對他再說什麼!
哥舒翰下意識地瞄了洞開的門,沒發現有什麼不相干的人站在外面後,也即開口:“楊兵馬兵,朝中一些大臣之間的爭鬥你定有耳聞,但潼關諸將之間也有爭鬥你可能就不知道了!剛才召集議事的諸將中,就有一些是死對頭,在此前一段時間,他們時起爭鬥,彼此不服!唉……這也是靈寶兵敗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啊!步兵指揮使李承光和騎軍指揮使的王思禮之間的矛盾就很尖銳,連本帥都沒辦法!”
聽了哥舒翰感慨過後的一番訴說,楊晞也將事兒弄明白了!
原來朝廷在聽從宰相楊國忠的建議,以失律、怯戰等原因處斬了高仙芝、封常清兩位大將後,派在家養病的哥舒翰前往潼關,但這些年哥舒翰所患風疾愈來愈嚴重,連行路都不太方便,更不要說處置大量軍務及訓練軍士,可以說在抵達潼關後,軍務大多都不能親自打理,只能將政事悉委於行軍田丘良,令軍中大將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但王思禮、李承光二人爭執不和,時常軍令不一,田丘良又不能服眾,哥舒翰對此很頭疼,但也沒太多辦法調和,因為這關係到朝中一些勢力之爭。
這次出潼關作戰,原本哥舒翰已經做好了叛軍伏擊的準備,但因為王思禮和李承光相互之間配合不好,以致王思禮所領的前軍陷入叛軍的包圍後,李承光沒能及時派兵救援。不過隨後李承光部也遭到了叛軍的突襲,損失慘重。王思禮、李承光最終不能有效節制部下,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導致潰敗的發生。要是諸將之間沒有私怨,能協同配合作戰,此次靈寶之戰不可能敗的這麼慘的!
“原來如此!”聽了哥舒翰所說的話,楊晞一陣愕然,沒想到潼關諸將之間竟然還有這般恩怨,他也清楚王思禮是哥舒翰的心腹愛將,而李承光一直不被哥舒翰器重,是偏向他父親楊國忠的人,此次他率軍出征前,楊國忠也曾和他說過,潼關軍中,監軍宦官邊令誠及李承光等幾人是可以信任的。
看來靈寶兵敗除了楊國忠的餿主意外,還有潼關諸將內部不和這一重要原因。
這是一個歷史定數啊!
不過楊晞並沒看到監軍宦官邊令誠,也不知道此人是否在兵敗時候遭遇非命,還是逃回長安去了。
當然現在的楊晞最需要的就是手下將領的支援,無論是邊令誠還是李承光,及其他將領,要是不能得到這些人的支援,再鬧窩裡鬥,怎麼可能將潼關守住呢?楊晞也慶幸哥舒翰在潼關防守之大戰打響前,聽哥舒翰說這些,他肯定會採取對策,爭取得到所有將領支援的。
不過他也從哥舒翰所講的話中聽出了明顯傾向,那哥舒翰的意思是肯定王思禮,否定李承光的。但對於他來說,這一切並不是很重要,他可是知道的,王思禮曾蠱惑哥舒翰想辦法將楊國忠挾持到潼關,殺而後快的。要是王思禮不是哥舒翰的心腹,怎麼可能說這樣的話,提這般建議呢?諸將之間的矛盾清楚了,也是件好事,或許可以利用這些將領之間的矛盾,或者利益之爭,讓他們都聽服於他!
但這點意思是不能表露在哥舒翰面前的,楊晞在聽了後,只是淡淡地說道:“多謝哥舒元帥的提醒,末將會留意的!這些人真是膽大妄為,連哥舒元帥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