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禮關於潼關如何佈防的詳細陳述中,楊晞大概清楚了現在潼關城的地形及我軍形勢。
如今的潼關城是隋代所建!隋潼關城位於一個叫“坑獸檻谷”的地方,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城東是懸崖絕壁,城外只有一小塊地方產平坦之地;城南臨禁溝、潼谷出口,城西是高岸,只有一條大道通往長安,北面黃河緊切潼關城下流過,無途可通,整個城山環水繞,天塹天成。
現在他們所居的這隋潼關城建在潼水與禁溝的匯合口,城隘加上附近的黃巷坂、禁溝和十二連城,及華山、黃河構成一個立體防守要塞。城隘設在這裡既可以有效地控制長洛大道,又可控制禁溝和通洛谷(潼水)南北通道,避免了漢潼關城不能控制南北的弊病,這也是隋遷潼關城原因之所在。關閉潼關城門就能橫斷東西大道和南北通道,完全可以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來形容潼關城的地形。
這也是安祿山叛軍在苦戰半年後,依然攻不下潼關城的主要原因。
其實從“坑獸檻谷”這個地名中就可以明白這個地方地形的險要程度了。
當然從這個方向通往長安不只潼關這一條路,還有其他方向的道路,就比如來回渡過黃河及渭河,就可以繞過潼關天險,直撲長安。但現在正是黃河和渭河的主汛期,黃河、渭河上沒有橋,也沒辦法臨時架設浮橋,這種想法要實現難於登天。
還有一條路可以從潼關東南方向繞過,不過那要翻越高大的秦嶺,並且至少要繞行幾百裡山路,非常難行,且這條路也不是沒有人防守的。為了防止敵軍穿越秦嶺繞道往長安,或者繞行攻破潼關,在秦嶺北麓潼關地界,自東而西設定了西峪關、善車關、太峪關、蒿岔峪關、潼谷關、水門關等關塞。
這些關塞均有駐軍把守,成為潼關城的東南部前沿哨卡,和潼關要塞渾然一體。
在哥舒翰率潼關兵馬出關作戰時候,這些地方的守軍並未動用,依然令他們防守本關。
這些關隘都是戰爭時候的必防之地,不可能將兵馬抽調過來護衛潼關,不然肯定被叛軍趁機而佔,而且這些地方離潼關城較遠,最遠的有百多里,即使令那裡不多的守軍馳援,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也就是說,這些關隘上的守軍在潼關兵敗後並沒有任何的動作,叛軍即使想繞道潼關也是不可能做到的。現在的叛軍只有攻破潼關,才能取長安。就是說,潼關不失守,長安就不可能失陷;潼關一失守,長安的門戶就洞開,再無險可守了!
這也是原來歷史上李隆基沒有聽到從潼關傳來平安的訊息後,就悄悄逃走的原因。
要是潼關能守住,那長安暫時無憂,李隆基也不一定會西逃入蜀!
兵敗退守潼關城後,哥舒翰的佈置如下:王思禮率三千人馬守北門,火拔歸仁率三千人馬防守南門,李承光與高適一道率三千人馬守衛東門,龐忠率剩餘的兩千餘人馬守西門。
在弄清楚了現在潼關城的防守情況後,楊晞心裡有異樣的感覺起來。
哥舒翰派龐忠率兩千人馬防守西門,當然不是防叛軍在這個方向攻擊,叛軍也不可能從這個方向出現,防的是什麼,明眼人一下子就知道了。
當然是防從長安來的人馬!
第二十章 哥舒翰的決定
'''cp|w:250|h:190|a:c|u:/chapters/20141/9/30645236352489986231'''從這一點上看,哥舒翰在兵敗後已經起了獻城投敵的打算,只不過還沒堅定這個想法而已。'瞰' '書' '粑'
看到楊晞臉色稍變,哥舒翰也馬上清楚楊晞已經明白了他在退回潼關後如此佈置的原因,不禁一陣尷尬。但楊晞並未出言質問什麼,而是靜靜地聽著繼續在陳述意見的王思禮的講述!
“元帥,末將覺得,應該集中兵力防守南門方向,因為禁溝天險已經被軍士的屍體填滿,賊軍可以踏過填滿禁溝的屍體,直接攻城!其他幾個方向城外地形狹窄,叛軍即使攻城,也擺不開太多兵力,城頭上只要一千兵馬就可以全部守住!”
王思禮說完後,看到哥舒翰沒什麼反應,而是拿眼睛瞧楊晞,似乎是等楊晞先發生意見,只得悻悻地退了下去!
不過楊晞也沒馬上表態,只是拿眼睛看著帳內其他將領,準備再聽取其他將領的意見。
高適也站了出來,陳述自己的意見道:“元帥,楊兵馬使,末將認可王將軍所言,如今禁溝內堆滿了屍體,短時間內無法清楚乾淨,應該集中優勢兵力防守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