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英國工黨領袖約翰。史密斯因心臟病突猝然逝世,這為布萊爾提供了大好機會。在人們看來,他和“影子內閣”財政大臣戈登。布朗是最有希望出任黨魁的。早在布萊爾當選議員之初,他和布朗就曾在一間辦公室工作,比他大兩歲的布朗在政治技巧上 對他多有指點,兩人志同道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布朗在工黨中也被看成是一顆正在升起的“新星”,布萊爾也認為他才是最可能的新領袖,然而經過工黨內部多次討論,布朗終於顧全大局,宣佈支援布萊爾參加領袖角逐。這樣,布萊爾一馬當先,報紙已經用“候補工黨領袖”來稱呼他了。7月21日,工黨選舉結果揭曉,託尼。布萊爾脫穎而出,以57%的得票率當選為工黨新領袖 。面對著支持者的掌聲,41歲的布萊爾一臉燦爛。
瞄準唐寧街對於布萊爾執掌工黨舵輪,輿論界給予很高評價,將他與前工黨領袖哈德。威爾遜 ,甚至 與美國的約翰。肯尼迪總統相提並論。甚至有人說如果他當上了相,將會使英國生像19 45年或1979年那樣歷史性的變化。保守黨也感到了驚慌,其副主席馬普雷斯曾警告說:“ 如果布萊爾的能力和他的長相一樣好的話,那麼我們將遇到麻煩。” 布萊爾果然不負眾望。他上任伊始就打出“新工黨、新英國”的旗號,突出“新”字,大 刀闊斧改革黨組織,並提出前所未有的新主張,轟動了英國政壇,造成一股強烈的衝擊波,人稱“布萊爾現象”。這為英國沉悶的政治空氣以及工黨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先打破工黨的“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