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oo年春將計劃行“阿帕拉契圓舞曲”的續篇《阿帕拉契之旅》。其最新錄音行《繁花似錦巴洛克》,收錄重新編曲後的巴哈詠歎調、包凱利尼的協奏曲等,並由庫普曼指揮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統樂團擔任管統樂演奏(馬友友的史特拉第瓦里大提琴為巴洛克時代樂器),另外一張“so1o”則收錄柯大宜、大衛。懷德、齊爾品、盛宗亮等人作品,還包括新編曲獨奏版的歐康諾《阿帕拉契圓舞曲》,整張專輯以無伴奏演出,做為他另一項“絲路”計劃的前奏曲,當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現漂泊與紮根、創新與傳統等不同主題。儘管馬友友橫跨多種音樂領域,他仍保持古典音樂最暢銷音樂家地位,新專輯一行便立刻打進“告示牌”古典音樂暢銷名盤,並能在前15名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有四張專輯同時在榜上的記錄。可以說,他是當今華人古典音樂家的第一人。
他為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祖父是一名地主;父親馬孝駿為音樂教育學博士,同時也是作曲家兼指揮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母親盧雅文則是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的聲樂女歌手。他開始學習的樂器是小提琴,後來是中提琴。4歲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 5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8歲結識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薩爾斯,並且其與倫納德。伯恩斯坦幫助下,在美國的卡耐基音樂廳與姐姐馬友乘參加了第一次公開演出。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所指揮,並且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播出。馬友友14歲中學畢業,並且以獨奏者的身分,與哈佛雷蒂克里夫樂團(harvard radnetbsp;orchestra)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後來馬友友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jui11iard schoo1),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1eonard ro色)門下學習。讀了7年之後,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卻在尚未畢業之前便退學,並前往哈佛大學就讀。他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名,與許多重要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奏。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巴哈的《大提琴組曲》(netbsp;suites)。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紐爾。艾克斯(emanue1 ax),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
1997年,馬友友費時多年完成一項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合多種表演藝術的創新詮釋。內容不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樂會演出、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重新錄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靈感”為題的內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組曲各一),以巴哈的音樂為出點,再各自與馬友友所激的靈感結合,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包括花式滑冰好手託薇兒與狄恩、花園設計師梅瑟維、導演伊果楊和吉拉德)創造出新風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電視臺”及全球各大電視網播出,獲獎無數,包括兩項艾美獎、加拿大雙子星獎16項提名及許多國際影展大獎,由新力古典行錄影帶。…;
為展大提琴演奏曲目,他時常演奏2o世紀較不為人知的大提琴曲,許多現代作曲家皆為他量身訂做新樂曲。曾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演,其中包括艾伯特(stephen a1bert)、丹尼波爾(日netie1pour)、哈比森(john har逼son)、柯希納(1eon kirnetbsp;1ieberson)、盧塞(netbsp;肉色)、盛宗亮、譚盾、約翰…威廉斯等。這些不僅是為他而寫的作品,馬友友在作曲家的創作過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馬友友除了不斷在音樂舞臺上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更致力於音樂教育的推動。他不但鼓勵青少年接觸音樂,更希望他們進一步參與創作。巡迴演出期間,馬友友都會排出時間指導大師班學生,甚至參與學生(包括非音樂科系學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動。同時,他也展“家庭音樂會”,如在卡內基廳一系列“家庭音樂會”開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波rhood”及“芝麻街”等電視節目中,帶領小聽眾群進入音樂世界。馬友友竭盡所能地為兒童塑造一個音樂的空間,以豐富而生動的方式讓音樂與創造力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1999年的夏天,馬友友與名指揮巴倫波因合作,和一群來自中東的優秀傑出年輕音樂家們組成的“中東青年管弦樂團”一起演出研習,活動名為“1999文化之城”,於德國威瑪舉行。
從他廣泛而多元的音樂事業,不難理解其不斷尋求與聽從不同的對話方式,以及對個人的藝術成長求新求變的態度。無論是演奏新樂曲或大家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