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部分(3 / 4)

小說:血魂1937 作者:中國長城網

軍的脆弱讓星善太郎聯隊長記憶猶新,他覺得只要石井嘉穗聯隊長立刻出發,那麼他的收穫絕對少不了!

隨軍記者知趣的走開了,星善太郎聯隊長將他如何取得太平門和他看到的那些陷入混亂的中國軍隊全都告訴了石井嘉穗聯隊長,石井嘉穗聯隊長聽完了以後再也忍不住了,他告別了他的好朋友帶著他的18聯隊一頭扎進了南京城的街巷之中。

當黃浩然得到太平門失守的訊息時他的情緒已經恢復了平靜。沈發藻既然放棄了鐘山,87師就一定是要跑路的,不是黃浩然看扁了沈發藻,他斷定這個沒有骨氣的傢伙不敢從東面日軍的重圍中突圍而去,西面是南京衛戍軍重兵把守的幾座城門,有了第1軍的前車之鑑,沈發藻同樣不敢去試探黃浩然的態度,南邊的中華門正在激戰當中,沈發藻也不會從這裡出城,既然東西南三個方向都沒有了去路,沈發藻也就只剩下了最後一個去處。。。。。。

往北!取道南京市區去中山碼頭,黃浩然封鎖了船隊離開南京前往的訊息,沈發藻依然認為中山碼頭邊還有船在等著運送南京衛戍軍渡江。

搶船離開南京,這是87師和他沈發藻最後的活路!

中山門失守之後,黃浩然將駐守在江邊的最後一個新兵團調到了黃浦路一帶打巷戰,下關江面上不時有日本人的炮艦駛過,長長的江岸邊只有一個憲兵團負責警戒,要不是日本人還沒能將江陰要塞的沉船打撈乾淨,日本海軍的艦隊早就已經在江邊實施了登陸作戰了。

13師團的主力於29日凌晨出現在了長江對岸的浦口,幸虧黃浩然早早就將長江北岸的船隻全部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中,13師團沒有渡江的工具只能隔著長江往南京城裡面打炮,下關區本來就是南京市貧困人口的集中居住區,這裡的大部分房屋都是木製結構,再加上冬季的空氣本來就乾燥,日軍的連續炮擊和轟炸終於引起了幾場大火,將許府巷一帶燒了個乾乾淨淨,當沈發藻的87師趕到挹江門的時候,駐守這座城門的憲兵二團大部都趕往了市區的起火點救火,剩下的兩個連官兵根本就沒法阻擋住87師的幾千官兵,被87師闖過了挹江門,跑向了江邊的中山碼頭。

中山碼頭,又名下關碼頭,是位於南京市下關區長江南岸的一座渡輪碼頭。下關江面建設碼頭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至東晉在老虎山一帶建立的軍用碼頭白石步。時至南宋有長江六渡之一的龍灣渡為交通漕運往來之所。而現代的輪渡運輸則是遲至清末宣統二年隨津浦鐵路貫通由浦口市場局於民間籌資開辦,航線由下關至浦口,稱“關浦線”。民國2年,津浦鐵路局成立輪埠事務所,接管輪渡,輪渡事業轉入國營。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逝世前一天下午,他向宋慶齡、汪精衛等人提出:“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於是遵照孫中山的遺願,其靈樞暫厝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待陵寢建成再安葬南京。

為保障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順利進行,南京當局決定在下關江邊建設碼頭以迎接先生靈柩。新碼頭於1928年8月8日竣工,並被定名為津浦鐵路首都碼頭。1929年5月26日先生靈柩從北平沿津浦鐵路南運,於5月28日抵達南京浦口火車站。靈柩轉由浦口碼頭登上渡輪,在軍艦護送下渡過長江,抵達下關碼頭,並由挹江門進入南京城。奉安大典舉行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靈柩所到之處均被冠以“中山”之名,如中山門、中山橋、中山路等,靈柩登陸的下關碼頭亦被定名為中山碼頭。

中山碼頭的附屬候船室外面本來是一座公交車站,由於抗戰的需要大量的運輸工具,這個公交車站早在7月底的時候便停開了,所有的公共汽車都被抽調到了淞滬地區運送前往上海作戰的部隊,自從汪煥之在下關運走了幾批市民和南京城裡面的屋子之後,日本空軍便將中山碼頭當作了他們空襲的主要目標,公交站的設施都在轟炸中蕩然無存,一塊鐵皮站牌孤零零的立在馬路旁邊,上面依稀還寫著公交行駛的路線。

“怎麼變成了這副模樣?守碼頭的部隊呢?這裡的人呢?”

顯得格外安靜的中山碼頭讓沈發藻非常的不安,這裡,應該是人聲鼎沸才對啊!黃浩然不是用這座碼頭運走了十幾萬人和大批的物資嗎?船呢?人呢?總不能都讓日本人炸到江底去了吧!

副師長陳頤鼎也瞧出了不對,現在的中山碼頭哪裡還像在運轉中的樣子,老遠就能看見候船室的屋頂上被日本飛機投下來的炸彈鑽了一個大窟窿,裡面都不用看,必定是滿地的死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