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品“的過程總是非常令人愉快的。端著三八式步槍的日本兵們不時用步槍前端的刺刀挑開中國士兵屍體上的衣服尋找有價值的東西。一旦有所發現,他們就會立刻蹲下來將東西從屍體上取走揣進口袋。等回到了後方這些戰利品又會在黑市交易中變成日元或者是金、銀等硬通貨,被日本兵寄回國內或者被花在那些隨軍軍妓的身上。
由於中國士兵大部分是農民或者窮苦人家出身,所以日軍打掃戰場的收穫向來不多,今天碰到了中國軍隊的精銳部隊,滕川軍曹覺得火系會有些不一樣!
在淞滬戰場和南京戰場發生的事情已經多次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政府嫡系部隊的官兵往往會比較有錢!尤其是那些軍官隨身的公文包,堅持就是一座座小金庫!聽說第3師團有個幸運的混蛋居然在打掃戰場時居然從一個黑色的公文包裡面發現了數十根金條!後來那傢伙用一半的金條賄賂了他的長官和軍醫拿著一張傷殘軍人證明回到了日本過起了富裕的生活!在這樣激動人心的例子刺激之下!前線的日本士兵們對戰場上中國軍官的屍體產生了異常的興趣!對他們來說,每一隻公事包都是一座未知的寶藏。。。。。。
滕川軍曹不是這些愛做夢計程車兵,在他看來,那個所謂的“幸運兒“多半是軍部或者陸軍省為了緩和侵華日軍士兵的情緒而導演的一場戲!這一切,還得從日本軍隊糟糕的後勤供應說起。。。。。。
和日本軍隊的作戰能力相比起來,日軍的後勤供應簡直就是一場悲劇!海軍由於兵種的特殊性,所以他們的待遇還要好一些,帝國陸軍的待遇簡直糟糕到了極點!華中方面軍的部分師團已經在中國戰場艱苦作戰了半年之久!而他們計程車兵這幾個月來拿到手裡面的軍餉都是一堆幾乎等同於廢紙的軍票!
軍票這種日本政府為進行對外戰爭而發行,由日軍在所佔領地區為徵發軍用物資而強制流通使用的代用貨幣在掠奪中國經濟的同時,也極大的打擊了日軍的作戰士氣!
軍票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治十年(即1877年)西南戰爭時期。而對外的戰爭的軍票是明治二十七年(即1894年)即甲午戰爭。當時中國清政府採用的貨幣是銀本位制。因而參戰的日本軍隊攜帶了現銀,由於攜行不便,日本製定了發放“軍用卷”(即後來的軍票)的計劃。而“軍用卷”真正的使用卻是在日俄戰爭期間,由日本橫濱的正金銀行發行,參戰的日軍在中國的戰地進行採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歐洲戰爭爆發,日本站在同盟軍一方,進攻德國在中國的租借地青島,當時發行了約一千萬日元的“軍用卷”,據說實際使用量約三百萬日元。這些軍票從發行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是難以流通的!直到1938年華中方面軍進攻徐州的期間,居然還有中國農民拿著這種“軍用卷”向日軍要求兌換!可想而知日本軍隊發行的這些軍票的流通價值已經低到了怎樣的地步!
侵華戰爭初期,日軍發給士兵的軍餉是他們在朝鮮地區使用的軍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針對中國地區軍票還沒有被印刷出來。由於名稱的問題,這種被冠名為“朝鮮銀行卷”的軍票在中國戰場上的流通上從一開始就極其不順利!
後來為供了侵華日軍在戰地進行掠奪性的採購,日本軍方冠冕堂皇的對外宣稱聲稱日本為擔心日軍攻佔上海以後日元大量流入上海這個國際化的都市,繼而對日元的行情帶來不利的影響,從而決定在中國戰區使用軍票!於是當第10軍司令長官柳川平助中將率領他的部隊在杭州灣登陸時,運送第10軍的軍艦上便攜帶著大量專為在佔領區內使用的“軍用手票”。
這批昭和十二年版(1937年)由日本“內閣印刷局製造”的“軍用手票”,日本稱其為“甲號票”。由於“甲號票”印製粗劣,紙質和圖案都很粗糙,再加上沒有編號,完全沒有貨幣的風格和作為貨幣的心理效應。從而使得日軍在最初使用這批軍票時,當地的中國居民拿到軍票後不是馬上用它去買東西,就是換成本國的貨幣,能夠進入流通的數額極為稀少!再到了後來,中國人開始拒收這種日本人印刷的廢紙,搞的華中方面軍只能用刺刀和子彈在當地收集物資。
由於“甲號票”是無任何準備金不能再兌現的紙幣,在鈔票的背面印有警示說明:“此票一到即換正面所開日本通貨,如有偽造、變造、仿造或知情行使者,均應重罰不貸!”
也就是說即使是日軍官兵也沒有辦法將他們手中的軍票兌換成日元或者其他貨幣!“精明“的軍部早就徹底封死了軍票回流日本的可能!這樣一來,難以流通“甲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