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2 / 4)

vitru,是音譯加上了意譯的結果。

在唐代撰寫的《梁四公記》一書中說:扶南大舶從西天竺國來賣頗黎鏡。面廣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內外皎潔,置五色物於其上。嚮明視之,不見其質。問其價,值錢百萬貫。可知當時玻璃價格之昂貴。

但據《隋書》卷六十八記載:把玻璃視為奇珍異寶的情況一直到唐代,由於國人(6世紀)何稠學問淵博,工於技藝,他鑑於中國玻璃難得,就改傳統的制瓷方法制玻璃,製得的玻璃質量也良好,從此中國就可以自制玻璃了。

而在明初鄭和從航海歸來,帶來一個“西洋”燒玻璃的工人之後,玻璃就徹底淪為平凡了。

因為當時的國人不太懂得利用玻璃(鏡子、放大鏡、眼鏡都沒傳到中國),若僅作為藝術品的話,它的反光太強,亦不符合國人中庸之道的審美觀,因此玻璃的價值漸漸無法體現,最終被瓷器所取代。

也就是說在明朝,羅凡想像當初在大唐世界中燒玻璃大賺一筆是不可能了,當然,即便他現在再去大唐世界燒玻璃也賺不了什麼錢了,玻璃這玩意工序太簡單,太容易仿製了,再怎麼保密,透露出去也只是個時間問題,現在去大唐,估計全世界都知道玻璃怎麼燒了。

因此,羅凡這次所計劃的賺錢路線是從製造現代意義上的琉璃與實用的玻璃器物開始。

雖然在明代比較好的琉璃製造方法都失傳了,但民間製造琉璃的作坊卻是越來越多,倒也並沒有什麼貴族專有,平民不能製造的條例限制。

現代製造琉璃的方法是以人造水晶為原料,用脫蠟精鑄法制造的藝術品,因為現代已經有了人造水晶技術的緣故,作為製造琉璃原料的低質量水晶自然價格不貴,既然要來古代做生意,羅凡的儲物袋已經是帶了很多。

只是因為來一次成本不低,生意自然是要做長久為上,介於羅凡離開後,這邊依然要源源不絕地賺錢,因此這些琉璃原料自然不能真就當原料給賣了,而是將作為羅凡開啟琉璃市場的資本。

古法琉璃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火裡來、水裡去,要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古法琉璃的精品製作,相當費時,有的光製作過程就要十幾二十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製作。當中的各個環節的把握相當困難,其火候把握之難更可以說是一半靠技藝一半憑運氣。

但有了現代製作方法的羅凡則不同,直接用矽膠模、蠟模、石膏模等各種模具來輔助成型,絕不是古人手工的速度可以比擬的!

除琉璃玻璃之外,羅凡當年已有嘗試過的精鹽、鍊鋼自然也將構築起來,這些事情羅凡都已經做過,再做一次自然是駕輕就熟。

既然需要發展這些產業,山莊自然需要擴建與改建,同時也需要招攬管理人才,對於管理人才的選擇,羅凡倒是覺得峨眉那群尼姑就不錯,最重要的是人老實,縱觀整個峨眉,從郭襄傳下來,除了一個丁敏君外,其他人都算是實誠人了,滅絕師太雖然不招人喜歡了一點,但是人卻也是個老實人。

一番決定之後,幾人先往峨眉而去。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秀甲天下”之美譽。

直至此時,峨嵋派仍是不收男弟子,因此幾人行至峨眉山下,見到的也是幾名知客女尼。

羅凡已不是第一次來峨眉,只見山巒綿延曲折,山峰巍峨如昔,千巖萬壑,樹木蒼翠勁挺,奇秀清麗。

見到幾人到來,一名知客女尼迎上前來道:“不知幾位施主前來我峨眉所為何事?是拜訪還是遊覽?”

峨眉派這麼多人,派中自然也有些產業,其中之一自然是賺上山來求神拜佛的香客的錢了,因此此時有人上山倒也並不奇怪。

周芷若微笑道:“我與貴派掌門曾有數面之緣,麻煩通傳一聲,就說有故人來訪。”

兩名知客女尼相視一眼,接著將周芷若一番上下打量,此時三女皆是戴著面紗的,畢竟幾人的身份如果太過暴露,也確實有些驚世駭俗。

但此時即便戴著面紗,周芷若也顯得頗為年輕,這知客女尼頓時有些意外,這年輕女子怎麼可能是掌門的故人?

不過對方既然敢如此說,女尼也不敢怠慢,畢竟以峨眉此時的勢力,這天下間也沒幾個人敢冒充峨眉掌門的故人。

其中一名女尼道:“待我向掌門通傳一聲,幾位請稍等片刻。”

周芷若點了點頭,也不著急,便在山下靜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