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錦堂知道自己的笑容比自己的七把劍還要有殺傷力,所以他不愛笑。但是此時他的公主殿下這樣說,他怎麼能拒絕?“能讓您高興,是在下的榮幸。”他的笑容便愈發明麗。L
☆、第六十五章 思想的共鳴
第六十五章思想的共鳴
鞠躬感謝大人們的粉紅票紙!我算了一下,九月欠更五章,明天開始還債,保持每天兩更的頻率。十月份更新規律暫時還是不變,但是呢,如果因為加更次數多超過半個月的時間都是二更,那剩下的半個月某肖就保持每天兩更。。所以,嘿嘿,大人們的票紙都砸過來吧。。
…………
貫穿大周大半個東部與東南部諸郡縣的太臨大運河已有一百八十六歲高齡,它並非在大周手中修建。史家有言,當年君臨整個天下的大商帝國滅亡,固然有昏君無道、奸佞專權的緣故,耗盡國力去浚通太臨大運河也是重要原因。
雖說末代商哀帝修通大運河是便於自己巡幸天下,但是大運河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毫無疑問發揮了遠勝於此的大作用。正因為離太臨大運河如此之近,除去當仁不讓的政治中心,太寧城還是大周帝國的經濟中心、商貿重城。
武令媺微服出行,扮作尚未及冠的小少年,與唐錦堂兩個人好像兩兄弟。此時站在離太寧城最近的大運河東港,吹著微腥的河風,她浮想連翩。
史學家不管怎麼貶低商哀帝,到底還是承認他做了一件惠及後代的好事。太臨大運河不知養活了多少人,也迅速讓大周在立國以後發展了經濟,增強了國力,成長為當世大國。
武令媺重生之後,經常觀看史書以熟悉此位面,對這位離自己最近的末代皇帝的生平倒也算了解。她站在公允的立場上看待此人,覺得後來諸國為了證明自己的造反有理,官方史學家將商帝國的滅亡原因一味歸於商哀帝身上。實在有失偏頗,而且形容此人的所作所為也有點兒誇張。
因為民間野史所書與正史不盡相同。史學家們很會玩文字遊戲,譬如民間野史說商哀帝生性風流,微服於民間時經常留情,還發生過私生子進京認父的戲碼。正史就評價哀帝荒、淫無道,十歲時就敢迷、奸皇父的宮嬪,還打他親妹妹的主意。至於搶大臣之妻的事兒更不知發生過多少起。
又譬如正史對太臨大運河修建成功之後對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一字不提。一味下死力痛罵商哀帝乘坐巨大龍船沿大運河南下巡幸的奢糜。野史便要公正許多,有不少話本小說寫出了依靠大運河生存的百姓生活如何發生改變。
武令媺看待史書從來都是信一半,她知道後世統治者為了鞏固新王朝的統治。會指使史家對前朝之事任意編排、纂改,甚至子虛烏有的事兒都能硬生生假造出來。
恐怕商哀帝見諸於史書中的斑斑劣跡,連一半都不能相信。武令媺和唐錦堂沿著河堤緩行,為了消除與這位大劍客之間的陌生感。她便提起話頭與他談論大運河的事兒。
提起大運河,自然避免不了說到商帝國。出乎武令媺意料。唐錦堂文武全才,見解精闢。表看他寡淡著一張死人臉,其實腹中大有錦繡。他對商哀帝的看法與武令媺的看法有很大一部分的相似之處。
這點讓武令媺頗為驚喜,能找到一個談得來的知己。對她來說實在太難了。她的思考方式與此世的土著有不小的差距,許多在本地人看來理所應當的事兒,她都覺得不能苟同。
武令媺發現。她與唐錦堂在思想上的契合度,遠遠超過她與其餘人的。她不需要遷就唐錦堂的想法。也不需要讓唐錦堂遷就她的觀點。
在這一點上,哪怕是性格深為她所喜歡的顏無悔也做不到。顏無悔能理解她的某些行事和想法,卻不意味著他也去會做。但她相信,唐錦堂不僅理解,而且他自己在面臨同樣的境地時,所思所想與她差不多。
二人一邊走,一邊說,不時因同樣的見解而會心一笑。武令媺卻不知,唐錦堂對此也相當意外。因他的身世,他對綿延了六百多年的商帝國有相當詳細深入的瞭解,所以他看待哀帝的眼光不同於旁人。
但是玉松公主受到的是大周帝國的皇家教育,她的先生們不可能會告訴她,哀帝的好大喜功並非如史書所說出自他本心;哀帝所處時局異常艱難,而非史書所言繁花盛景。
哀帝繼位時商帝國國內門閥世家爭權已經發展到了極致,在皇權旁落的情勢下,哀帝唯有一次又一次發動對外擴張戰爭,用戰爭引起的變化來逐步蠶食門閥世家的權力,以奪回皇權。甚至太臨大運河的修建,也是他出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