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就是打錢,戰爭的背後是金融力量的支援。早在2000多年前,羅馬大哲學家、《沉思錄》的作者西塞羅就說過:“戰爭的支柱就是無限的金錢。”1550年之後,歐洲軍隊與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此外,戰爭已經進入火器時代,步槍和大炮越來越多地代替刀劍和長矛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而熱兵器的費用明顯高於冷兵器,歐洲國家的軍費日益攀升。
可能有人認為,既然打仗就可以發戰爭財,軍隊能以戰養戰,打到哪兒搶到哪兒。在歐洲近代史上,確實有一位統帥這麼做過。波希米亞人即今天的捷克人華倫斯坦在荷蘭銀行家傑·德·維特和猶太商人巴色維的資助下擔任整個波希米亞的軍事統帥。華倫斯坦原本是一位波希米亞小貴族,後來娶了一個年長的有錢寡婦,從而踏上成功之旅。華倫斯坦採用搶劫居民的辦法建立起了一支軍隊,以至於被馬克思稱為“華倫斯坦的蝗蟲”。
1631年7月18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寫信給他的首相說:“我們全軍都生活在極端的貧窮、困苦和混亂之中,所有僕役均已離開。我們被迫靠著毀滅和破壞周圍地域的一切來進行戰爭。此刻正是這樣,因為除了士兵所能搶到的東西外,我們已別無一物來滿足他們的需要。”但是,這樣野蠻的軍隊很快就會把所佔領的地區搞得民窮財盡,最終還是無法持久。
古斯塔夫在一封留存至今的信中說:“近四個月來,軍隊連一文錢也沒有收到……我們只能靠從城鎮榨取的一點麵包來供給士兵,但這也是有限度的。對騎兵已無法約束……他們完全靠野蠻的搶劫維持生活。因此,一切都被毀掉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