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至今日,已經長成什麼樣子了?本書雖然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讀者可以透過閱讀書中這些實驗,而對上述問題有一番深刻體會。
綜觀本書,讀者可以發現,心理學研究日益偏重生物層面,這儼然是大勢所趨。我們已經瞭解了神經元的內部機制,也知道基因如何透過影響蛋白質的組成,從而決定生理特徵與思維能力。我們不僅能解釋思想形成的過程與機制,也知道思想如何引發行為。
但人為何有思想?為何受特定思想左右?為何會記住或遺忘?這些記憶有何意義?對人生有何影響?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換言之,我們可以用生理學觀點界定記憶的本質,但這些本質最終會以何種形式呈現,帶有何種意義,仍由個體所主導決定。
對我來說,描述這些實驗等於是科學與藝術的寫作練習。我不僅得知實驗結果,也藉此瞭解這些研究者的人格特質及因人而異的研究動機,以及實驗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曲折才獲得最終結果。我也看到這些資料在當時激起的反響,對後代的啟發以及是否獲得了應有的重視與應用。總之,本書讓我得以回顧過去,思索未來。21世紀的心理學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我心中已略有概念。巴甫洛夫搖著鈴,外科醫師繼續深入探究複雜的腦部。
現在,請翻到下一頁!
第1章 開啟斯金納箱斯金納與新行為主義
引言
斯金納是美國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放眼20世紀,招致最多抨擊與非議的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