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2 / 4)

還清債務。

從M國撤到華國的老外們是大使館的人提前幾個月看好的,對華國無惡感或態度友好的專業技術人才,所以這些老外對華國能提前準備抗災除了佩服感嘆外,也沒別的負面情緒,有些還大罵自己國家浪費納稅人的錢,說他們政府每年花費鉅額的資金監測紅石公園,得到的結果卻不比幾個提早準備的國家好。

老外們在村子裡住下後,開始是嚮導帶著上工,熟悉了幾天環境,就自己去上工掙工分了,村裡一部分村民是從海外回來或都懂一點外文,跟他們交流不成問題。村委特意為他們開設了華文班,老外們除了掙工分,晚上還去上華文課。

現在的太陽日照時間還是很長,村子裡的作息時間也跟著調整。早上天一亮人們就起床,五六點上工,中午十二點收工,下午太熱,一般是有需要的才開工,一部分工作就不安排開工了。收工後村民們趁著日頭還在,都不顧太陽曬著,紛紛去忙自己家的活。傑克和里奧下了工,就跟著陳鑫發一家幹各種農家活。倆老外吃得多,但幹活力氣也大,幾大麻袋的紅薯眉頭都不皺,兩人輕鬆搬上板車,輕鬆拉走。自從倆老外來了陳家,陳鑫發父子省了不少體力活,陳父乾脆就專心在家忙活,編竹器做紅薯幹。

村委跟村民們說過,不用特意照顧老外們的口味,家裡該吃什麼就吃什麼,讓老外跟著吃就好。他們也要趁早適應村裡早上白粥窩窩頭鹹菜,中午和晚上吃米飯的飲食。要是依著老外們的飲食習慣,光吃肉就得把村子吃窮。

陳鑫發父親為了方便傑克和里奧吃飯,給他們配備了叉子和羹匙,都是用竹子現做的。但倆老外為了隨鄉入俗,笨拙地用起筷子,實在夾不好,就和羹匙配合著吃,叉子是棄之不用了。

最後來的一批軍人都納入大崗村軍隊統一領導管理,家屬們分別在大崗村和三個鄰村隨軍安置下來。等安置完這批人,村委們終於鬆了一口氣,感覺終於要停止來新人…建房…來新人…建房的節奏。哪怕村委之前將基地規劃得再周詳,也想不到有那麼多後續尾巴,怎麼也甩不乾淨的感覺。

邵老爺子在邵二叔家招待了邵安陽的朋友周至誠一家三口和另外幾家軍人和家眷。

周至誠除了自家的父母哥嫂和妻女,還有妻子的父母,嫂子父母家以及他們的兒女幾戶人家,加起有二十多口人,也虧得邵文柏的房子夠大,地基面積接近兩百平米,這才把一夥人容納下來。

周至誠今年接近四十歲,跟邵安陽差不多的年紀,女兒才上小學。他常年在國外替國家從事一些秘密工作,妻子張梅欣帶著女兒在城市裡跟她父母住在一起,等著政府對軍屬的後續安置。

在周至誠還在國外往國內趕的時候,邵安陽得知政府安排這最後一批軍屬有點困難,就打電話跟大崗村和另外兩個兄弟避難點溝通了一下,確認可以幫忙接收的人數後,再跟軍裡的領導聯絡,說老家的村子可以分擔一批人。跟領導們確認好安置名額和地點後,邵安陽聯絡到張梅欣,讓她趕緊準備好行李,到時候和周至誠到他老家鄉下的部隊安置。

如今城裡很多居民是聚居在避難所裡,分到房子的居民是幾家人合住,都好不到哪裡去。居民們按著戶口名額領用限量的水和糧食,還要每天出工建避難所和配套工程,日子與以前相比不太好過。

張梅欣聽到邵安陽說她們一家可以到鄉下住,還可以帶上父母,就跟公婆和父母說了。張梅欣想著鄉下再不好,也是人少地多的地方,帶著四個老人,擠擠也能住得下,總比讓老人們在城市好。她家還好,親戚在別的城市,本市就她和父母,所以很好地解決通知的問題。

周至誠家就不一樣了,他父母跟著大兒子周至信一起住。周至信有兩個孩子,兒女各一個,周父周母根本不可能撇下大兒子和孫子,所以理所當然地通知了周至信,周至信的妻子又理所當然地通知了她的父母,她父母又告知了自己另外的兒女。。。幾家子推著一溜裝行李物資的板車,浩浩蕩蕩聚集在張梅欣家,說什麼也要跟著一起走,張梅欣急得都要哭起來。不久接送的貨車來了,張梅欣在一旁跟接送的軍人交談確認周至誠的行蹤,這幾家子生怕坐不上車,趕緊把自己的行李迅速搬上車倉,最後等張梅欣和她父母,在來人的幫助下搬自己的行李時,那幾家人早就在車倉裡坐好了。

到了邵家所在的城市,他們剛好跟從國外回來的周至誠接頭,車隊一起把周至誠也捎上,就這樣將他們送到大崗村。

政府安排軍屬隨軍,通常只限於戶口本里的家人,不可能把軍人的七八姑八大姨都算上。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