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食上。
那因還覆蓋著冒騰騰熱氣的醬汁、而顯得尤其誘人的肉片,卻是無比眼熟……與他前陣子在宴中為對方偷藏、又叫賢弟毫不在乎地啃完了的肉乾,簡直毫無二致。
韓信若有所思。
——要是他沒猜錯的話,在座諸人,應是都沾了他賢弟上回餓肚子、叫項王惦記上的光了。
呂布不似韓信這般心細,徑直大快朵頤,轉眼便將這三倍份量的肉食給一掃而空。
而他能如此安心地進食,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項羽喚他赴這場庭議,卻無讓他與幕僚們相辯的意思。
項羽一旦決心遷楚國王都至咸陽,便要對麾下士卒進行安置。
願留的,他便予以一定官職,不願留的,他便予以一定賞賜,有他們自信抉擇。
實際上,出乎項羽意外的是,他設想中的極度思戀故鄉、歸心似箭的楚國子弟兵,只佔那泱泱四十多萬大軍的極少數。
餘下的大多數人,要麼是後來被編入項羽軍中、家人已然離散失亡、歸無可歸的他國將士,要麼雖是楚人,卻不肯就此滿足於回鄉去過娶個婆娘熱炕頭的尋常生活,還想繼續追隨實力強勁的項羽趁亂拼上一把,博得更多功名利祿,並不在乎吃些苦頭的。
對同樣渴望名滿天下、出人頭地計程車子儒生而言,追隨一位既有王霸之資,具備雄心壯志,還能做出理性有益的抉擇的大王,自然比侍奉一位行事僅憑心意、惦記著衣錦還鄉的虛榮的大王來得令他們滿意。
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彭城與關中之地相比,毫無優勢可言。舍關中沃野不取而東歸彭城,便如將天賜之物拱手讓人,幼稚之至,實是不折不扣的敗筆。
如今一向剛愎的項王幡然醒悟,要撥亂反正,他們自是樂見其成,豈有反對之理?
即便是場中少數唱反調的,也只是憂心收攏民心上恐會過於艱難罷了。
項羽面無表情地聽著底下人熱烈討論,不時頷首,示意認同。
他將呂布召來,純粹是為了讓眾人知曉功勞該歸到何人頭上,還是為其作臉,才特意安排在原左尹項伯的坐席上。
若換做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