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幅講講這個"公孫"。(想像一個類似的情況:課堂上,語文老師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講高爾基的《 海燕》,第一節課講'高',第二節課講'爾',明天和後天的課來講'基'……")

……回過頭來,我們知道,包公身邊那位公孫先生複姓公孫,單字名策,我套用包公招呼公孫策的場景來寫孟子招呼公孫丑,分明是把公 孫醜當成是複姓公孫單字名醜了,這就大錯特錯了。

難道公孫丑不是複姓公孫嗎?

……當然不是。

公孫和公孫先生(2)

那個時代的人,稱謂是非常複雜的,怪里怪氣,很難搞懂。

我在十幾歲的時候很愛看小說,深深體會讀蘇俄小說的障礙是最大的,為什麼呢,人名實在太複雜了,出版社往往需要單獨印一張人名索 引表夾在書裡,讀者要是讀著讀著搞不清誰是誰了,就得拿索引表來對照一下。孔孟時代的中國人名,其複雜程度絲毫也不亞於蘇俄小說。

話說回來,"公孫"如果不是複姓,那是什麼呢?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當時的一個大貴族,姓張,生了個大胖小子,起名叫"牙",如果按照現代社會的稱謂習慣,別人應該管你兒子叫" 張牙",可在當時,很少會把姓和名連在一起稱呼。那怎麼稱呼你兒子呢?他是你家的貴公子,所以叫"公子牙"。等你家這位公子牙張大了 ,討媳婦了,給你生了個大孫子,起名叫"恨水",大家不會叫他"張恨水",而是叫他"公孫恨水",這就是"公孫"的來歷。

這類稱呼,除了"公子"、"公孫"之外,常見的還有"王子",叫"王子某某"的一般都是周天子的兒子。還有很多種稱謂,有體現排 行的,有體現封邑的,有的在某一代上獲得了賜姓,有的在某一代上以封邑為氏,女人的稱謂又是一類,等等等等。

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在中國,姓是多麼重要的一個東西啊,人們有那麼重的家族觀念,所以,什麼老張家、老王家的,誰家都搞家譜, 認祖歸宗熱鬧著呢,可孔孟這時候的人怎麼對姓好像不大重視呢?

其實,當時的人倒也沒有對姓不重視,要知道,習俗畢竟是慢慢演變的,不過,在當時的社會里,男人更看重的是"氏",而女人更看重 的則是"姓"。

姓氏姓氏,很多人以為姓和氏是一個東西,或者以為,姓就是姓氏的簡稱。其實不是的,姓和氏本是兩個東西。簡單來說,氏比姓小,一 個姓裡會分出若干個氏。你要是在雞尾酒會上結交一位貴公子,一定要把他的"氏"搞清楚;你要是討老婆,就必須弄清老婆"姓"什麼…… 如果你是張姓、展氏,你看中的姑娘雖然不是展氏,卻和你一樣姓張,那你們這門婚事就算吹了,因為周代的人是有"同姓不婚"的規矩的。 當然,鐵桶般的習俗也限制不了火熱的愛情,當時也確實有過個別人娶了同姓的女子,可結果搞得很是遮遮掩掩的不敢見人。

關於姓氏的內容,要一下子講清楚了還真不容易,既然先遇到了公孫丑,就先把"公孫"交代清楚,後文當中還會有不少古怪人名陸續出 現,那就隨見隨講好了。

書接上文。

孟子說:"知道我為什麼生氣、為什麼嚇唬你麼?"

"啊……?"公孫丑搖了搖頭。

孟子"嘿嘿"一笑:"我最討厭聽人提什麼管仲了。"

提醒大家一下,在上回書裡,齊宣王第一次見孟子的時候,就想聽他講講齊桓公的事,孟子當時就給撅回去了,說:"我們孔老二的徒子 徒孫沒人尿他們那壺!"而管仲就是為齊桓公打天下、成就春秋霸業的一代名臣。所以,別人是提齊桓公的事也好,提管仲的事也好,其實都 是一回事。上回書還講過,齊桓公和管仲走的政治路線是"霸業",而孟子提倡的卻是"王道",所以呢,跟孟子提霸業就等於在老紅軍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