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數術、五行之說推算,說李小龍之“李”與丁佩之“丁”相剋,所以李小龍必死於丁佩香閨。
李小龍在香港的住所名為“棲鶴小築”。當時就有人對李小龍說這處宅院遠觀陰森鬱結,宅內更是煞氣逼人。於是李小龍就在宅門前掛了一面銅鏡用來擋住煞氣。然而就在李小龍去世前不久,那面銅鏡不明不白的消失了。在“棲鶴小築”中還有一棵龍眼樹,樹上的“龍眼”經常被人摘掉,犯了李小龍名字的忌諱。有人認為,李小龍在香港居住的九龍半島九龍塘與他名字中的“小龍”二字犯衝,意思是九龍把小龍困在了塘裡,讓李小龍難以施展拳腳、最後含恨而死。李小龍在去世前的幾年裡的確碰到了很多不順利的事情——與親友疏遠、與媒體交惡、與同事衝突,香港既是李小龍事業發展的巔峰,又給他帶來了無盡的麻煩,倒也暗合了“犯衝”之說。
另外,有人認為,李小龍的未完成的半部遺作《死亡的遊戲》,其名字本身就很不吉利,而該片中的很多臺詞,似乎又是李小龍的心聲。李小龍傾注心血打算籌拍的《死亡的遊戲》,究竟是不是李小龍感悟到了生命即將終結的產物呢?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數,很多東西,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的時候,就會發現竟存在著如此驚人的巧合……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三、一場死亡的遊戲(1)
李小龍一生一共主演過四部半電影,這四部半電影都是在1971~1973年間拍攝上映的,其中的半部,正是他生前尚未完成的遺作《死亡的遊戲》。
李小龍是在1970年應嘉禾掌門人鄒文懷之邀回到香港發展,隨後憑藉《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三部影片連續三年重新整理香港電影票房紀錄。這三年是李小龍事業發展的高峰期,也使他從一個好萊塢二流演員成長為一個能夠自編自導自演的國際一流功夫巨星。李小龍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覺得這三部影片仍未能全部展現他對武道和人生的思考,他要重新拍一部電影,一部地地道道的“李小龍”式的電影。李小龍是個“以戰養戰”者,只有高強度的練功和工作,才能讓他感受到生命的充實和價值。於是,在《猛龍過江》拍攝完以後沒多久,李小龍幾乎沒給自己多少休息的時間,就立刻開始了新片的構思和籌備。這是一個宏偉的計劃,首先,要能夠把李小龍的截拳道和武道思想完完全全的展現出來;其次,要把全世界最出色的武術家和運動員集合起來,把全世界最精彩的武術和打鬥展現在觀眾面前。在李小龍看來,這將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功夫巨片,也將是他在香港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也就是說,在李小龍的計劃中,拍攝完《死亡的遊戲》,他就將告別香港,再次前往美國,繼續他未完的好萊塢之夢。
然而事與願違,命運再次與李小龍開了一個玩笑——不等他把《死亡的遊戲》拍完,這位紅極一時的功夫巨星就離奇而突然的離開人世,留下無數謎團給後人。
需要注意的是,這部被李小龍命名為《死亡的遊戲》(Game of Death)的未完成電影,並非1977年,即李小龍去世4週年時,由嘉禾補拍上映的完整版《死亡遊戲》。
李小龍拍攝《死亡的遊戲》是受到了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七武士》的啟發,加上他本人對佛學有著獨到的思考和見解,所以決定以佛教的七級浮屠為原型,講述一個武林高手和他的同伴為了奪寶救人而勇闖高塔的故事。高塔的每一層都有一名代表不同武術流派的絕頂高手把守,每一位高手都能將闖關者置於死地。因此,闖關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死亡遊戲,闖關者每衝上一層,就有如經歷一次死亡。
和很多天才導演一樣,李小龍是一個思考者,喜歡富有激情和挑戰的工作,不喜歡按部就班的拍攝流程和打鬥場面。在他看來,只有當你投入到影片中時,你的身體和大腦才會迸發出超常的潛力。因此,《死亡的遊戲》開機之時,並沒有完整的劇本,只是一個故事雛形,而影片的細節和鏡頭,則需要李小龍和他的戰友們在拍攝的同時來構思和設計。因此,李小龍在拍攝《死亡的遊戲》時沒有采取傳統的拍攝方式,而是先把已經構思好的若干激烈的打鬥場面拍攝下來,其他情節和鏡頭則等到故事完善後再陸續補上。
李小龍給《死亡的遊戲》設計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武術高手盧比利(由李小龍飾演)的家人遭惡勢力綁架並被扣為人質,對方開出條件,想要贖回人質,盧比利就必須到一座五層高塔上去闖關,奪取藏在高塔頂層的一份“秘寶”。影片的過程,就是盧比利過關斬將、挑戰五位強大對手的“死亡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