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化製造系統,這是目前整個世界的機械強國都在研究的技術,只不過很少有獲得太大的進展的國家而已。對於大多數的研究這個領域的公司來說,這個專案,其實只是一個生產裝置的整合而已。
對於不懂得這個行業的人來說,柔性化製造系統只不過是一系列不同型別的裝置的按照工序安置下來而已。但是對於九一研究院來說,可不是僅僅只是這樣就夠了。
如果僅僅只是這樣的一個系統,怎麼可能會成為一個價值上千億的科研專案?而且需要的時間還非常的長,什麼時候可以出成果都是不知道的?
九一研究院竭盡全力想要打造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化製造車間。
這個基本上算是這個世界上各種技術最為頂級的整合。雲非要展示給老爺子看的,差不多也就是這個。
這種技術,在數控機床開始興起以及應用之後的六十七十年就已經開始有很多的公司進行研究,最早是由英國莫林斯公司於1967年首次根據威廉森提出的fms基本概念,研製了“系統24”,同年,美國的懷特.森斯特蘭公司建成i系統,它由八臺加工中心和兩臺多軸鑽床組成,工件被裝在托盤上的夾具中,按固定順序以一定節拍在各機床間傳送和進行加工。
只不過,這些都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柔性化製造系統而已。
一直到1976年。日本法拉克公司展出了由加工中心和工業機器人組成的柔性製造單元(簡稱fmc),為發展fms提供了重要的裝置形式。
這些,也不過只是一個傳統的雛形。
雖然說是柔性化製造系統。但是因為技術原因以及計算機效能問題,根本就沒有辦法在機械加工過程中判斷刀具的磨損程度,所以裝置是一條完整的生產線,但是操作卻是人工在操作。
最為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經開始出現的一些無人化的自動生產線。主要表現就是汽車工廠的焊接生產線以及自動化的塗裝車間。至於衝壓生產線,因為很多的模具都是重達數噸甚至數十噸,機器人根本就沒有辦法準確地把這些模具給隨時輕易地換上去。
更加重要的就是。這些機器人,沒有辦法識別刀具是否磨損。是否出了問題,畢竟都是機器人自動判斷的,只要沒有達到計算機設定的時間,根本就不會更換。到時候將會加工出一大批的廢品出來。
這是整個世界的難題。
同時,這個專案的並不是不到兩百億美元的資金可以研究出來的。雲非知道這個玩意兒,自然是知道一千億的人民幣根本就不可能把這個專案給研究成功。
不過,不管話多少的錢,他的九一研究院存在的目的,都是堅定不移地向著這個方向奮鬥。不管投入多少的資金,都不能夠像國外的那些公司使得這一方面的研究因為資金消耗太大一直都是慢慢地研究著。
中國,比國外在這方面有著太大的差距了。
雲非的九一研究院裡面建立的這個研究專案,並不只是這樣簡單的整合。而是直接用機器人來代替操作的工人。這不是日本法拉克的那種最為基礎的運用,日本人目前也在向著這個方向的研究進發。
一直要等到很多年之後,日本人才會發現。他們其實已經進入了死衚衕,做錯了路。
就如同當年的前蘇聯一樣。
日本人研究的柔性化製造系統,其實也就只能夠算是當年前蘇聯的那種大規模專機生產的升級模板。
雲非為什麼在整個集團公司要研究可以到處亂跑的機器人?
要知道這樣的機器人不僅僅成本更高,技術含量也遠遠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只可以負責一兩個工步,甚至像焊接機器人那樣需要數臺甚至數十臺的機器人才可以完成一個工序的工業機器人可以比擬的。
當然,九一研究院研究的這種柔性化製造系統並不是世界認為的那種系統。而是按照雲非理解的那種系統。
一切都是利用機器人來代替人類操作的那種生產模式。
這樣的生產系統一旦完成,基本上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製造型的機械企業就會失業了!
因為他們不需要管理。不需要質檢,不需要各種打雜的工人,需要的只是一臺功能超級強大的計算機以及保證這些可以從原材料到最後成品的加工過程安全無障礙執行的工程師就可以了。
而這些工程師,將來會從九一大學誕生。
到時候,中國出現的就不會是用工荒,而是失業率高的困境。
這些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