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猛然記起父親彌留之際留下的遺言,“事急,可用周亞夫為太尉”。
劉啟召周亞夫出列,二話不說,並在眾人的驚疑中當廷拜周亞夫為太尉,命他全權負責剿滅判亂事宜。
沒想到,周亞夫彷彿早有預備,毫不推辭,爽快地應承了下來。
這一天終於來了,從相士預言到文帝遺命,從父親教誨到朝廷厚望,我周亞夫,只有一個使命,迎接挑戰,為國赴命。
劉啟長舒一口氣,他用堅定的眼神告訴新任的太尉。
國家興亡,就託付給你了! 。 想看書來
七國之亂3殺晁錯
廷議下來,劉啟總算明白了不少事情。
劉啟揹著雙手,站在殿內軒窗眺望,腦海裡再一次浮現周亞夫堅定而無所畏懼的眼神,長舒一口氣,忐忑不安的內心一時平靜了下來。
戰爭時期還是得靠武將給自己賣命,指望文臣們無異於自尋死路。晁大夫平日裡一向頗有智謀,然而風浪一來,卻全然驚慌失措。
一想到晁錯在朝議上說的話,劉啟就無法抑制住心底的不快。
文臣能分享朕的權力,難道武將就不會麼?
心煩意亂的劉啟突然又意識到了另外一個問題。
這時候,他的腦海裡浮現了一個人,竇嬰,他是唯一敢於在朝堂上跟晁錯對著幹的人。
竇嬰性格耿直,一根腸子通到底,有什麼說什麼,想什麼做什麼。自從家宴得罪了竇太后,竇太后就對他不理不睬,並開除了他的門籍。竇嬰四處不討好,小官當得沒意思,便把官給辭了,賦閒在家。
劉啟對竇嬰談不上什麼好感,但卻非常讚賞他的忠心。
在臣子的考核選項中,所有皇帝都會毫無例外地選擇忠誠。
劉啟點燃了火藥桶,這種時候,他最希望有人能救他一把,但他又不能完全信任救他的人,畢竟能救他的人能耐也極大,誰都無法保證這個人不會點燃另外一個火藥桶,為此就必須留有後手!
劉啟叫內侍去召竇嬰覲見,他心知竇嬰是個軟硬不吃的傢伙,由自己來召他出山這位仁兄還不一定給面子。不過劉啟很聰明,他為接見竇嬰專門選了個見面的地方,太后的寢宮。
劉啟順道給太后請了安,把自己的意思向竇太后交待了一番。關外出了這麼大的亂子,太后也是解決危機的主心骨之一。
竇嬰帶著一臉的疑慮到了長信殿。
只見竇太后正襟危坐,而劉啟卻是一臉的熱情。
竇嬰心知有大事發生。
劉啟在竇嬰面前不打馬虎眼,直接表明了他的意思,要竇嬰出任大將軍,一則抵禦叛軍,二則節制平叛軍隊,三則嚴防朝中大臣的異動。大將軍職位在太尉之下,在各種將軍之上。
竇嬰果然推辭。
劉啟不停的勸慰,竇嬰這小子受了委屈,光靠幾句好話他是不會下臺的,劉啟剛想換副臉孔威脅幾下,竇太后適時一聲乾咳,卻仍然一言不發。
竇嬰猛然驚醒,只見老太太臉露慍色,竇嬰不由自主打了個寒顫,心想如果再推辭不受,就不是開除門籍的問題,而是開除人籍的問題。
竇嬰最終接受了大將軍的任命,並馬上向劉啟舉薦了兩個人。
一個是曲周侯酈寄,當年誅除呂產立下大功。另一個是欒布,欒布年輕時跟彭越混的,彭越死後頭顱被懸在長安城門外,欒布頂風給彭越頭顱祭祀哭靈,他的忠心感動了劉邦,被劉邦拜為都尉,文帝時做過燕相,將軍,為人忠肝義膽。
劉啟十分高興,非常時期,要的就是這種人,要是沒有竇嬰的推薦,是斷然不會想到他們的。
竇嬰接受了大將軍的任命,一掃連日賦閒在家的陰霾,但他卻怎麼也笑不起來,劉啟對他好言相勸時露出的笑容,連一向忠厚的竇嬰都看到了其中深深的寒意,加上竇太后的橫眉冷對,更讓竇嬰戰戰兢兢。
大將軍的職位看著光鮮誘人,但它不是常設職位,也就是仗打完了,將軍印還是要主動交回給劉啟的。這對於竇嬰來說倒也無關緊要,關鍵是竇嬰並沒有在軍中混過的經歷。給個名號和大印容易,但履職卻不容易。劉啟發委任狀的時候,雖然沒有明說,但他的眼神告訴竇嬰,要麼別做,要麼做好,做不好就提頭來見。
提頭去見竇嬰倒不怕,竇嬰怕的是七國之亂動搖了國本,熱血青年竇嬰是不願意看到這種局面的。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他報國的最好方式將是血灑疆場。
大將軍不好做,要是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