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鐵券上寫著:使黃河如帶,泰山如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領到丹書鐵券的人除了擁有無上的榮耀,更有實際的好處,如果當事人犯了重罪乃至死罪,可以用鐵券贖罪甚至免罪。而且只要鐵券在手,可以反覆利用,兒子用不上,可以留給孫子用,孫子用不上,留給重孫子,重孫子用不上。。。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然而,這塊鐵牌,不同的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效果,諸侯王當它是寶,而在劉邦的眼裡,卻是塊不折不扣的廢鐵。
在賞無可賞的情況下,發塊廢鐵當支票,至於能不能兌現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此券是我發,此牌是我刮,要想活命吧,還由我來拿。
有些事,就這麼毫無徵兆的發生了。
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造反。
燕國在諸侯國中最弱,燕王臧荼在楚漢戰爭中無所作為,只求自保。
劉邦當初承認燕王的存在,並非心甘情願,實則出於無奈。
最弱小的諸侯王卻敢大張旗鼓的第一個造反,我們在佩服他的勇氣的同時,不得不懷疑他的智商。臧荼反後,劉邦御駕親征,臧荼部下紛紛反水,兩個月內,臧荼就兵敗身死。
這次叛亂,來的快,去的也快,在隨處可見謀反大案的五千年曆史長河中,這件案子實在太不值一提。
由於叛亂的規模小,時間短,連史家在記載時都惜墨如金。儘管如此,還是有必要做深入些的分析。
華夏五千年曆史長河,統計者出於統治的需要,往往會隱藏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而大多數的史官們出於對生命的熱愛,對富貴的留戀,經常委曲求全,幫著領導說話,從而讓後世的人們陷入雲裡霧裡。
正是因為有著迷霧,分析才有了更大的意義。真相只有一個,只有分析才能得到。
那麼,接下來,請大家集中注意力關注本次非典型性謀反案。
喂,後排打瞌睡的同學,對,說你呢,就是你,不要再流口水!
在分析之前,我們必須再一次強調掌握探究歷史迷霧的方法的重要性。
第一個問題,臧荼有謀反的實力嗎?
燕王臧荼是跟著陳勝起家的,陳勝死後,他跟隨陳勝部將韓廣恢復了燕國,後來,他把韓廣殺了,自立為燕王。他做了燕王后,不思進取,只求自保,韓信一滅趙,便望風而降。在漢初七大內諸侯國中,燕國的實力最弱,而且燕代之地,靠近邊塞,北臨匈奴,人口稀少,國力不強,雖說燕國弱,但如果從漢朝一盤棋來看,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自古有天子守國門的說法,而燕代之地即是大漢朝的北大門。
再則,燕王臣屬中能臣強將幾乎沒有,要跟中央政府抗衡,無異於螳臂當車。
可以肯定的說,燕王不具備謀反的實力!
不具備造反的實力,卻主動造反,而且偏偏選擇劉邦統一天下,力量強大的時候造反,這不是太奇怪了嗎?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要麼是天才,要麼是瘋子。
那麼,他造反的動力在哪裡呢?
相信接下來的分析會讓你明白過來。
一個人要幹掉另外一個人,可能有很多因素,比如情殺,仇殺等等,但對政治人物來說,你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為情是假的,為仇也是假的,只有政治利益的爭奪才是真的。那些掛在嘴邊,寫在紙上,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而已。所以,如果你相信吳三桂會衝冠一怒為紅顏,那麼,恭喜你,你被平西王徹徹底底的給矇蔽了。
因為沒有記載,臧荼採用什麼造反口號,無從得知,我們所知道的只有某年某月,燕王造反;某年某月,燕王兵敗。
以臧荼的經歷與能耐,他沒有必要反更沒有能力反,如果要反,早在楚漢打得不可開交時,他完全可以攻城略地,招兵買馬,擴充勢力,擴大地盤。
可是,他沒有。
臧荼沒有造反的需求,可他的的確確造反了。以刑法理論來解釋,犯罪的主觀故意除了自發產生,還有脅迫產生!
分析到了這裡,我們已經越來越接近事實本來的面目了。
結論是,臧荼被迫造反。
那麼問題又來了,誰能有這麼大能耐,逼迫一個諸侯王?
關於背後元兇的問題,有一條普遍用於破案的經驗很值得借鑑,那就是誰從中得益最大,誰就有最大的嫌疑!
也許你會馬上不假思索的給出答案,盧綰。
盧綰同志,不要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