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體。善堂在解放前做了不少善舉,解放後停辦,1980年又恢復善務,1984年在旅外僑胞捐助下進行修繕擴建。等黃氏家族成為天下鉅富後,也參與到了當地的慈善事業之中。
但對黃氏家族思想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天主教。與中國的許多商人不同,黃光裕像其他潮汕人一樣,對政治表現出了相對的冷漠,並沒有加入任何政治團體。他曾經告訴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即使我想入黨,我認為自己也不合格,因為我是一個天主教徒。我的家庭有長期的天主教傳統,已經有好幾代了。”
據當地宗教史料介紹,早在清順治七年(1650年),便有西班牙多明吾會派傳教士來到潮汕地區從事傳教。在晚清時期,因為國力衰弱,而且汕頭地區災害不斷,尤其是光緒年間更曾經發生過嚴重的大地震與海嘯,這使得貧民的人口急劇增加。而此時傳播的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正好迎合了他們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雙重需要。當時的聖餐儀式,並不像現在的教會一星期舉行一次、餅與酒只是象徵性的,原來而是一星期數次,某些教堂更甚至是一天幾次,而且聖餐用的無酵餅與葡萄汁或酒分量很大,足以讓人吃飽。有些人雖然不相信教義,但僅僅為了飽肚,也會常常跑到教堂裡去。所以,在潮汕地區,人們至今仍然習慣把信仰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稱之為“食教”。
在窮困中掙扎的黃家人,同樣選擇了上帝作為自己皈依的物件。黃光裕一家是村內的首批信徒,四兄弟姊妹均已受洗。
黃光裕的父親成年累月在外面奔波,經常是一個多月才回來一次,於是母親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她在黃家兄弟姐妹的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啟蒙作用。
在《105億傳奇……黃光裕和他的國美帝國》一書中,曾嬋貞被描述為一位勤勞、堅韌而又充滿樂觀情緒的母親。她認為,即使生活再貧苦,可每當聽到孩子在叫媽媽的時候,看他們笑的時候,看到他們會坐了、會爬了、會走路,看到他們慢慢長大,這就是做母親的最大安慰。
信奉天主教的母親,牢牢記住了《聖經·緘言》中的一句話:“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
母親從小對四個子女進行正確的金錢觀教育。她告訴小孩子:錢,就是一張紙,可能是很有用的,也可能沒用。你把紙幣揉碎了,扔在地板上,就跟一張廢紙一樣。但是,你如果把100塊錢用好了,就有可能變成1000塊、10000塊。
母親在家做手工活的時候,黃俊欽、黃光裕兄弟倆常常利用放學後的空閒時間幫她一起做。母親便手把手地告訴他們,做一件東西可以換回多少錢,讓他們記下用勞動可以換回多少金錢。等這些東西換回來錢了,母親又告訴他們:這是我們一起努力的結果,沒有這種努力就得不到錢!
母親時常教育幾個孩子,鄰居來做客時要保持禮貌,兄弟姐妹之間要互相關心。交朋友時一定要講信用,一定要說話算話,朋友不能欺騙朋友。母親想讓孩子們從小就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人品。只有這樣,到他長大的時候,才會有人相信、有人支援。
母親對孩子們要求很高,這可能與她信仰天主教有很大的關係。母親認為,作為家長,要和自己的孩子同喜同樂,要讓孩子有家庭觀念,對人生要有積極向上的觀念。
母親對子女家教甚嚴,但她從來不打罵孩子。有時氣極了,也最多嚷一嚷,或者非常嚴厲地教訓一通。
20多年以後,黃秀虹曾經對筆者透露了刻在她內心裡的一件“小事”:小學三年級開學時,其他同學都交了學費領到了新課本,就剩她仍遲遲沒去報到。有一天,她在村裡碰到一個同班同學,問她領到課本了嗎?黃秀虹實話實說:“我媽現在沒錢……”回家後母親知道了這件事,把黃秀虹狠狠地教育了一番:“我肯定會讓你去讀書、讓你把課本領回家的,家裡雖然窮,但你不要隨便在別人面前表露出來,否則別人會很看不起你的。以後你一定要記住,自己沒錢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有錢也不能讓別人知道!”
當兩個孩子長大了,準備到外面世界闖蕩時,母親雖然十分擔心,但還是沒加阻攔,並從外面借高利貸給兄弟倆做本錢。
黃秀虹覺得,整個家庭之所以沒有被貧困壓跨,全賴母親對兒女們的正確教育。與兩位哥哥一樣,黃秀虹從出生便接受了洗禮,而這份信仰也在引導著她。黃秀虹對筆者透露了她的人生終極目標:那就是在成為一名商界的知名女性企業家後,便及時退下來,集中時間和精力去辦一家慈善機構,希望自己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