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該著述圖文並茂,從海南籍南僑機工(約佔南僑機工總人數的四分之一)這一特定的視角,不僅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南僑機工抗日救國的感人歷史,而且記敘了他們定居國內後投身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經歷,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它的出版,將加深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瞭解,併為深入研究南僑機工回國援助祖國抗戰的壯舉,做出了自己獨到的貢獻。因此,我們將本書列為《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文庫之六》出版。
在此,我衷心希望:《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文庫》的問世,有利於將華僑華人的研究從理論到實踐,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從而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2007年2月
序(1)
(廈門)華僑博物院名譽院長:陳毅明
《再會吧南洋》是一本好書。我很榮幸得到兩位作者的信任,在付印前就能讀到它,並應約寫一點感言。
書中的主人公,作為個體,都是65年前生活在海外的風華正茂的華僑青年,為捍衛中華民族的尊嚴,他們義無反顧地回到已是山河破碎的祖國,為抗日戰爭服務。作為群體,這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從廣大僑胞抗敵救國的團結奮起中湧現出來的一個最具規模、影響最為深遠的愛國華僑群體——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簡稱“南僑機工”,也指服務團成員)。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覺醒的里程碑,也是海外華僑團結自覺的里程碑。華僑是中華民族在海外的一個支脈,具有開放的眼界、愛國的傳統和熱愛和平的善良願望。1931年,日本侵略者精心策劃了九一八事變,佔領我國東北三省,中華民族陷入了近代以來最悲慘最受屈辱的深淵。從那時起,華僑始終密切關注著祖國的命運。1937年,日本侵略者蓄意製造七七盧溝橋事變,打響了全面侵華戰爭的罪惡槍聲,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隨即爆發。這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團結全國人民,與民族敵人——日本侵略者進行的殊死的民族解放戰爭。海外僑胞誓為祖國後盾,在世界各地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敵救國運動,以財力、物力和人力支援祖國抗戰,成為與中國國民黨控制的正面戰場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敵後戰場同時展開的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一支生力軍。
當時海外華僑千萬,其中八百多萬僑居南洋(東南亞)。南洋及我國的香港,在當時都是英、荷、美、法等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暹羅即泰國除外)。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之後,英國對日本推行“中立”政策(暹羅亦然),英國殖民統治當局禁止馬來亞(包括新加坡)華僑公開進行抗日活動。新加坡是南洋華僑的經濟、文化和愛國救國活動的中心,在那裡的華僑抗日救國組織,不允許公開打出“抗日”的旗號,於是就以“服務”、“救護”、“救濟”等民眾慈善社團的名目出現。1938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的南洋華僑抗日救國的領導機構取名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或“南僑籌賑會”),主席陳嘉庚。1939年初,在中國沿海港口相繼淪陷或被日軍封鎖,原有的香港至廣州和香港經海防轉越桂線入廣西的兩條國際通道也被切斷的危急關頭,雲南省動員10個民族的20萬築路民工,用8個月時間趕建的滇緬公路全線通車。一條新的國際通道開通了,海外華僑和國際組織捐贈的汽車也有了,而司機和修車技工(南洋華僑統稱之為“機工”)卻大量缺乏。於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致函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請代為招募所需人員。
陳嘉庚急祖國之所急,即於1939年2月7日由南僑總會發出《徵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通告,強調“事關祖國復興大業,望各地僑領僑胞,深切辦理是要。”他同時函促馬來亞各埠籌賑會立即開展動員、培訓和選拔華僑“修機”、“駛機”人員的工作。陳嘉庚是深受華僑信任和愛戴的領袖,他一號召,群起響應。華僑機工視此為報國良機,奮袂而起,踴躍報名應徵。有的放棄高薪,結伴而歸;有的安頓好父母妻兒,匆匆踏上征程;有的鐵心救國而別離剛入門的新娘,或別離已有身孕的愛妻,或別離已山盟海誓的戀人;年紀小的就多報幾歲,超齡的則設法減掉歲數;還有女扮男裝應募的當代“花木蘭”。
據不完全統計,從世界各地(大多從東南亞)回國參加抗戰的華僑有5萬人。1939年2月至9月,南僑總會招募“南洋華僑機工”,組成“回國服務團”,分15批迴國(其中由各地集中到新加坡出發的有9批),共3193人,加上此前(如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