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來說,“多一個”反映在智力上就是大大的一步。看來,星星對“幾個”的理解確實有了一定的水平。為了進一步檢驗星星對數字的理解能力,我伸出手指讓星星數數。
我伸出一個手指頭。
星星數:1個”。
我伸出兩根手指頭。
星星數:“1、2”她數完後我等她報數目,但她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意識。
“12”我不失時機地進行輔導,“2兩個。”
然後我又伸出3根指頭。
星星數:“1、2、3”她數完後稍微停了一下。“3個。”
星星終於有所突破了。
我還想乘勝前進,又伸出4根指頭。
星星數:“1、2、3、4”但星星數完後又不知道做總結了。
“1234”我又伸出4個指頭讓星星重數,但星星這時的注意力已經有點不集中了。
最近一期《嬰兒畫報》有一個智力評價標準:從2歲半開始,孩子就可以認識“1”和“許多”;到3歲,就可以懂得“2”,到3歲半就應該懂得“5”。現在星星兩歲半還不到,已經對“3”有一定認識了。
所以,我們應該感到滿足。
這段時間,星星在理解問題的時候常常搞不清楚直接和間接的關係,這可能是小孩子的一個年齡特徵。
父親午睡後就到外面去打牌,下午回來得比較遲,回來的時候家裡一般已經吃過晚飯了。有一天星星看到父親回家後,就積極地去做服務工作。父親的酒瓶放在餐桌下面,瓶蓋上倒扣著一隻不大不小的酒杯。星星給父親拿酒瓶的時候力氣不濟,手一晃動,酒杯就摔到了地上。
“看你,把爺爺的酒杯打破了。”李雪瑩批評星星說。
星星急忙分辯:“不是我,是它各自打破的。”
要過春節了,有一天上午,小弟去外面烘烤了一些花生回來。他把裝花生的背兜放在涼板床上,星星看到後就爬上涼板床,從背兜裡抓花生吃。我怕她把肚子吃壞了,就把背兜提到父母的寢室去藏好。我把背兜提開後,李雪瑩發現小弟放背兜的時候不注意把一個燈籠壓在了下面。這個小燈籠是上午李雪瑩和星星到街上去耍的時候買的,已經被壓癟了。
“看嘛,李雪瑩抱怨說,“麼爸眼睛是怎麼看的嘛,把你的燈籠壓癟了。”
星星拿起燈籠看了看,解釋說:“不是麼爸,是么爸的背兜把燈籠壓癟的。”
這不就是星星世界裡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嗎?
下午,我和李雪瑩在客廳剝花生,星星在旁邊也裝模作樣地幫著剝,但她剝著剝著就把花生往嘴裡喂。李雪瑩也怕星星把肚子吃壞了,就對星星說:“莫吃哎,這是拿來做湯圓心子的。”星星很聽話,就不再往嘴裡餵了。她從背兜裡把花生抓出來擺在椅子上,讓我們剝花生的時候更容易拿取。
“你又在吃哎!”李雪瑩看到星星又把花生拿到嘴裡咬,就提醒她說。
“我不是吃,”星星分辨說,“我用手剝不來哎。”
雖然我們一直提防著星星幫倒忙,但她還是不小心把裝花生仁的竹篩弄傾了。李雪瑩連忙用手擋住快要翻倒的竹篩,但花生仁還是倒出去了許多,我和李雪瑩就一顆一顆地把掉到地上的花生仁撿起來。因為地下有許多花生殼,花生仁混雜在裡面,很不好挑撿。
“看嘛,”李雪瑩邊撿邊抱怨,“喊你莫到這邊來你偏要過來,現在弄倒了安逸了還不一起來撿!”
星星真的就蹲下來撿。因為她穿得比較厚,這樣彎腰躬背嚴重影響了她的正常呼吸,她嘴裡不時地發出“嗝嗝”的憋氣聲。
“難得撿!”星星沒有撿起幾顆,就在一邊開始嘆苦經了。
李雪瑩就趁勢批評她:“你還曉得難得撿哪,哪個叫你弄倒的呢?”。
星星無奈地說:“倒都倒了。”
有一天,李雪瑩帶星星到街上去耍,回家的時候,星星走累了,就要李雪瑩抱。
“懶蟲,星星是個懶蟲。”李雪瑩把食指在臉上划動,這是一個表示羞恥的動作。
“我不是懶蟲。”星星鼓著小嘴說。
李雪瑩說:“你不是懶蟲啷個不走路呢?
星星說:“我已經走累了哎!”
“我也累了,”李雪瑩解釋說,“你再堅持一下吧。”
但星星執意要李雪瑩抱,李雪瑩就故意逗她。趁星星不注意,李雪瑩就突然跑開了,星星便在後面追。跑了沒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