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開掘。不過,對一個論題若無話可說或只能泛泛而論,那反倒是思考的困境;而還有眾多線索等待深究的感覺,所預告的卻是開闊的研究前景。正如趙翼所說:“無所因而特創者難為功,有所本而求精者易為力。”'144'不管眼下的認識還多麼簡陋粗糙,畢竟一個不無新意的敘述框架已被搭起,隨後的雕鏤修補就容易多了。每一個特定觀照角度,都好比投射到黑暗的歷史客體的一束探照燈光,它當然不會是面面俱到的,但只要能照亮一個側面,提供一幅其它角度看不到的特殊景象,就足夠了。期望本書的努力確有創穫,今後我們將沿此方向繼續前行——
'1'馬克斯…韋伯:“下述各點可以說是理性合法權威的基本概念:……(3)官署組織遵循等級制原則,亦即,各個較低的官署都處於一個較高的官署的控制和監督之下”;最純粹型別的行政官員的任命和工作遵循如下原則:“……(2)他們被組織在清晰定義的官署等級制之中。”MaxWeber:EconomyandSociety,editedbyG。RothandC。Wittich,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8,pp。218,220。
'2'例如周翼虎、楊曉民先生就描述了這樣一個官本位的、等級森嚴的金字塔社會。見其《中國單位制度》,中國經濟出版社(無出版日期),第79…86頁。
'3'顧炎武:《日知錄》卷九《部刺史》,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407頁。
'4'魏特夫:《東方專制社會──對極權力量的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頁。
'5'可參看秦暉先生對這種觀點的批評:《“大共同體本位”與傳統中國社會》,《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1期(原刊《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5期、1999年第3期、1999年第4期)。
'6'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08頁。
'7'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第218頁。
'8'張金鑑:《人事行政學》,三民書局1985年版,第139頁。
'9'譚健主編:《外國政府管理體制評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77頁。
'10'這包括進行職位調查,區分職組和職系,對各職位的工作簡繁、責任大小和相應資格進行評價並製作職位說明書,並把職位納入相應的職等和職級等。可參看曹志主編:《資本主義國家公務員制度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97…113頁;王雷保主編:《公務員職位分類教程》,機械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第4篇第12章“職位分類的基本原理”。
'11'參看羅文:《由現代行政學的職位分類看宋代的人事行政制度》,《華岡文科學報》1978年第11期。羅文先生著眼於職系和職等的劃分,把宋代行政制度視為“職位分類的雛形”。但我們則將著眼於“是否存在著跟人走的等級”一點,而對宋代官階制提出不同判斷(見下文)。當然羅先生也說到:宋代“寄祿階的正俸,便是根據人品制度(即品位制度)定待遇;而差遣的職錢,便可謂根據職位來定待遇”。宋代官僚的職錢從屬於職位,這確實有“職位分類”意味。但職錢並非官僚各種待遇權益的全部,由於其時存在著從屬於官員個人的本階,而且有許多特權從屬於本階,這仍應視作“品位分類”制度。
'12'也有學者把“品位分類”譯為“職務分類”,並把這兩種型別進而分為四型:“一般職位分類”體制,“無共同職等之職位分類”體制,“一般職務分類”體制,“無共同職等之職務分類”體制。參看傅肅良:《各國人事制度》,臺灣三民書局1986年版,第546…550頁。
'13'李盛平:《各國公務員制度》,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頁。不過隨後李盛平認為,“職位分類制度比較適用於擔任領導的通才”,這與學界一般看法相反。一般認為,“職位分類”更適用於工作比較常規、責任比較固定的中低階官員,“品位分類”較適於擔負領導責任的高階文官。
'14'楊百揆等:《西方文官系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0…111頁。
'15'許南雄:《人事行政學》,臺灣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頁。
'16'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