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李治談兵(1 / 1)

小說:農門狀元 作者:山的那邊

回鄉之前,七郎去相熟的朋友家裡辭行。 首先去的,就是太子東宮。 太子出錢新鑄的火炮這回沒有炸膛,可是射程和威力遠遠不及預期……還不如投石機呢,真的是造了個雞肋。 火器署上下都感到慚愧,發誓迎難而上,非得造出更強大的火炮來! 幸好,太子並沒有責怪。 七郎再次提及火炮的事,太子和煦地說:“歷來軍器監改造兵器,都不是一時之功,你不必著急,交給火器署研究就是,不影響你去遼東。” 七郎赧然:“多謝殿下體恤,您真是通情達理的英明之主!火炮的威力,一時不如投石機,但在戰場上,或許也能有出其不意的作用。受造價所限,可以先鑄幾尊用於守城。” 太子微微頷首,對此不是很感興趣。 花點錢支援趙七郎做火炮,成了最好,不成也無傷大雅。 至於武器,如今大唐的武器,已經領先四方了,但打仗從來不僅僅是武器的問題。 太子最近在研究一個事,我朝原來的府兵制,各地徵召百姓服兵役,服役三年、五年回鄉,又換一批兵丁…… 這樣的好處,是邊將根本來不及熟悉麾下士兵,就又換了一批人,不用擔心“兵隨將走”,邊將沒力量造反。 但隨著我朝疆域的擴大,仍然用府兵制,就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從山東、江南征召士兵到安西,路上都花掉小半年了。 能不能將輪流服兵役的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固定駐防? 思索了一會兒,太子向七郎提出了這個問題。 ……趙七郎雖然年輕,但總有出人意料的見解。 七郎聽了,悚然一驚……藩鎮割據! 原來唐玄宗時期才開始的募兵制,在“高宗”這裡就有了苗頭。 誰說“高宗”懦弱不通軍事的? 他所認識的太子,分明是個心思特別深遠的人! 而這個人,也只跟自己年歲相當而已! “殿下,您說的是募兵制。”七郎斟酌著回答,“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來固定的軍隊肯定比臨時徵召的要有戰鬥力,二來邊疆衝突多,也省得府兵來回徵調的時間。” 太子只是隨口一問,沒想到七郎一聽就明白,神色鄭重了幾分……趙七郎不愧是狀元之才。 七郎接著說:“但是,募兵制下,將領和士兵相處的時間從幾個月變成幾年甚至十幾年,對於足夠有能力的大將來說,這是朝廷的軍隊,還是自家的軍隊?” “到最後,士兵只知將領,不知朝廷,這……” 太子神色凝重,點頭:“我所顧慮的,正是這點。” 所以,他也只是一個想法而已。。 但是,隨著疆域的擴張,朝廷對遙遠邊疆鞭長莫及、力不從心,這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七郎想了想,話鋒一轉:“府兵制的基礎,是均田制。百姓能分到田地,就有了根基。為了家業和家人,都願意去服兵役。因此,土地是府兵制的基礎。假如土地兼併嚴重了,府兵制的根基也被廢了。” “到時候朝廷徵兵,就可能是‘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百姓逃竄,無兵可徵,就不得不用募兵制了。” 這似乎是一個死結。 所以有人說,安史之亂的發生是必然的,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其他人。 “如之奈何?”太子皺眉問道。 募兵本來是他的一個不太成熟的想法,卻被趙七郎說得越來越讓人心驚。 七郎回想了一下,宋朝解決募兵制的缺點,採用的方法是頻繁調動將領。 既然軍隊不好調,那就調將領! 其次就是不給地方留多餘的軍資,需要的時候再從朝廷調撥,絕不給地方養兵自重的機會。 七郎把這兩點說了,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此一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軍隊戰鬥力會大大削弱。” 太子沉吟半晌,嘆道:“孤知道了,此事從長計議。” 心中卻堅定了打擊士族的決心……先把府兵制的基礎給維護好! 今日一談,似乎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收穫,但太子對七郎更親近了幾分……世上能跟自己一樣有遠見的不多,趙七郎就是其中一個! 太子表面溫厚寬仁,心中卻裝著整個天下,不僅是大唐的天下,也包括四夷鄰邦! 七郎也很高興,提前將府兵制和募兵制的隱憂說出來,如果能未雨綢繆,是不是能讓盛世更長久些呢? 至於太子的心思和志向,他一點也不意外…… 歷史上的高宗,就是一個心懷四方的猛人:“最近似乎沒什麼事?正好天氣涼了,聽說林邑國有珍寶,稻米一年三熟,順手去把它滅了吧!”喜歡農門狀元()農門狀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