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謇派人從陸路快馬將倭國的局勢報入長安。 訊息傳開,朝野上下多有非議。 滅國這種事,在大唐不算新鮮,誰不滅一個國,都不好自稱名將。 但趙子遜是打著試航、貿易的名義去扶桑,怎麼變成興師問罪? 平白無故動用軍隊攻打鄰國、妄開釁端,可以問罪了。 大理寺丞狄仁傑肅容道:“趙子遜一路到倭國,只在海上剿滅了主動挑釁的海盜,並未對倭國動兵,談何‘攻打’?” “是倭國敬仰我朝,一見大唐旗幟,就主動去除尊號、願成為我朝子民。趙都督以德服人,何罪之有?” 李德謇的奏摺上明明白白的說,倭人主動請求歸附大唐,想到大唐生活。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則修文德以來之。 此聖賢之道也! 如今大唐以仁德收服蠻夷,陛下就是孔子口中的聖明君主! 趙子遜奉天子之命傳播仁道,不僅無罪,還有功,應當重賞才是! 皇帝心情很不錯。 趙子遜跑一趟倭國,不費吹灰之力,就感化了倭人。 這不是趙子遜有多強大,歸根結底是有強大的國家作後盾,有他這樣的聖明君主支援。 現在林邑、倭國先後歸附,下一個是誰? 他一定會超越父皇,成為一代明君,將大唐的疆域擴張到最大! 朝會時,皇帝俯視著滿朝文武,朗聲說:“朕曾聽先帝教導,要愛惜民力、不可好大喜功。如今趙子遜收服扶桑,未讓朝廷派兵遣將、籌措戰船糧草,而是以仁德感化,這是社稷之福。” “諸君當以趙子遜為榜樣!修文德以服蠻夷,將大唐的恩德傳播四方!” 百官:……總覺得皇帝對“仁德”的定義不太對。 臣心裡有話,但臣不敢說。 既然皇帝都說趙子遜是以德服人,倭國是自願歸附的,百官也只能附和。 起居郎唰唰地記錄著,將來的史書上,會寫大唐船隊一到,倭國君臣自行請罪,有感於上國仁德,主動歸附…… 史書作證,他們是自願的! 是他們哭著喊著求大唐收服的! 皇帝回到宮中,把皇子們喊到跟前,對他們說:“趙子遜又拿下一國。但和此事相比,朕更高興的是另一件事,你們知道是什麼?” 皇長子李忠謹慎地回答:“是明年下西洋的事嗎?” 皇帝微笑著搖了搖頭。 被廢了雍王稱號的李景低著頭不說話。 他的母親戴罪自盡,他連封號都沒了,若無奇蹟,此生再無可能坐上那把椅子。 年幼的李弘眨巴著鳳眼,大聲說:“我知道!父皇是為嘉禾高興!” 皇帝微笑,和煦地說:“弘兒說對了,就是此事。” “朕年幼時,隨你們皇祖父去打獵,路上遇到‘野人’,所謂野人者,即沒有衣食,逃竄到山林的人。” “那時候,朕才知道,泱泱大唐,竟然還有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曹子建的詩“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竟然活生生的出現在眼前。 皇子們瞪大眼睛安安靜靜地聽著,似乎難以想象。 皇帝接著說:“滿朝文武,皆飽讀詩書,可稱國之棟樑,竟無一人有趙子遜之賢德。” 眾皇子恍然感慨! 難怪父皇那麼維護趙子遜,既能開疆拓土,又能送錢送糧送人,這樣的臣子,正合皇帝的心意啊! 李義府文章做得再漂亮,也不如趙子遜辦事漂亮! “父皇聖明!”李弘仰慕地看著皇帝,“我知道了,一個人好不好,不是聽他怎麼說,而是看他怎麼做。” 其他皇子紛紛附和。 太子之位不出意料,就是李弘的。 他們即使有什麼想法,也得等李弘先說。 心裡不服氣也沒辦法,誰讓人家的母親是皇后呢? 皇帝滿意地笑了。 讓其他皇子離開後,皇帝留下年幼的李弘,和藹地說:“用人之道在於得其心。趙子遜有輔國安民之才,朕要用他,就要收服他的心。” “方才那番話,可傳到趙家人耳朵裡。體其情、恤其弱,人皆有感恩之心,如此再圖其力,未有不盡力者。” 皇子還年幼,但馭人之道可以從小學起。 李弘似懂非懂地點頭:“父皇,我可以拜趙子遜為師嗎?” 皇帝笑問:“你想給他加封太傅,獲得他的感恩之心嗎?” 李弘紅著臉說:“我是真的想拜他為師,將來也像他一樣文武雙全,為父皇效力。” 做父親的,總對兒子寄予厚望。 皇帝看著乖巧可愛的兒子,覺得讓趙全做皇子的老師,是一個很不錯的主意。 但現在……還不是時候,還要再等一等。 現在嘛,當然是恩賞趙家的人。 趙子遜最孝順,恩賞趙家二老,比賞他自己更能獲得感恩之心。 安邑坊再一次鞭炮聲響,皇帝又派人拉了幾車的年禮,厚賞趙太翁和華陽太夫人。 面對皇帝的厚賞,趙老漢和周氏都很平靜了。 逢年過節的,皇帝送些東西來,不就跟親戚走禮一樣嗎? 既然是親戚,四捨五入,皇帝也是他們的大侄子~~ 李弘和趙家小孩子們在一起,脆生生地說著皇帝稱讚七郎的話,一本正經地說:“父皇讚歎,滿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