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第84講上(2 / 7)

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燻,有何籌算:佛打了個比方。破除行陰進入識陰區宇,他的定力轉深了,他在定中突然發現幾年、十幾年乃至幾十年以前看到個奇怪的東西——本來這段時間以來想也想不起來了,已經不存在什麼記憶不記憶、忘記不忘記,他根本連影子都沒有了,也沒有刻意地去想它,但修禪定功夫以後,往往到了一個時空點,這個東西就又出現了。往往我們聽老師講法,有的法根本不懂或者似懂非懂,那麼有時候在夢中,有時候在晚上,有時候在吃飯,有時候在散步,有時去方便的那麼幾分鐘……並沒有想那個法,它就出來了。這是什麼東西啊?就是我們阿賴耶識裡的種子。我們所有聽到過的、看到過的東西都在阿賴耶識裡,它不會丟到天外、心外。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透過這個事實來定案後,再下結論。「此湛」就是這個阿賴耶識,它並不是真實。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前面講行陰是流急不見,這裡又講識陰流急不見,為什麼?識陰比行陰快無量倍,它流得更急,更是不見了。

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這是進一步解釋為什麼阿賴耶識不是真的,因為它還有想,還有動。如果阿賴耶識不是一切妄想之元,它怎麼會接受妄念啊?我們前面把行陰說為「想元」,是針對前面比較粗濁的三陰,它在個體位這裡發號施令;其實那個元還不是這個元,這個元才是真正的妄想之元,一般說為生相無明。

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破除了行陰以後,六根能夠互用,但如果我們不用或者把它用錯,就會再退轉到六道輪迴。你是阿羅漢、辟支佛,就不成增進;你是六道凡夫起修,即便進入識陰區宇,最後仍然會退轉到六道輪迴,乃至下無間獄。真是可怕!所以這裡「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懂得了,會用了,用得好,「此之妄想」可以滅除。滅除是方便說,我們可以解脫這種妄想。

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你現在雖然已經六根通用,雖然已經解除了色、受、想、行那種粗重的妄想念頭,但你這個妄想的根源還沒有斷,所以在見聞覺知中還留有習氣。「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幾」是微細的那種習氣、那種妄想,雖然很少,很遙遠,很莫明其妙,它是不是還屬於見聞覺知的範疇啊?也就是說,你這個見聞覺知還沒有斷根。

則湛了內:「湛了」是對第八識的特徵描述,所謂如如不動、一了百了。罔象虛無:「罔」是似有非有;「象」是似無非無,也就是隱隱約約還有那麼些東西;「虛」是似湛非湛,好像如如不動還又在動。「無」是似了非了,好像已經了結了,好像也還沒有了結。所以這個「罔象虛無」,概括說明為真妄和合、帶妄顯真、以真顯妄。那麼,從色陰、受陰,到想陰、行陰、識陰,有沒有哪一陰不是「罔象虛無」啊?統統都是帶妄顯真。那麼到了識陰,是更加更加地微細而已,越往前越粗。比如這個茶杯,色陰是最粗的,它是阿賴耶識中的一種粗相分。那麼阿賴耶識粗相分是不是阿賴耶識啊?也是啊,它在阿賴耶識這個層次顯現得比較粗濁而已。十法界萬法沒有哪一法不是帶妄顯真,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最終既是歸結到一念,又是歸結到無量法,又歸結到無量法中的任何一個法,法法皆是一個法。我們要在這個法上好好地觀照、看破。

第五顛倒:把阿賴耶識說成第五,這是反過來講;如果順過來講,它是第一。顛倒就是真妄和合之義。微細精想:這是分析到原始無明、根本無明之處,還在勝義塵這種階段。勝義塵是在高層次、在三細根本無明階段成就的,叫「微細精想」。到這裡為止,佛是回答了阿難最後三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問題,這五重妄想是怎麼回事。怎麼回事啊?都是我們的一個念在變現。

講是講五陰,實際上世界上一切萬法沒有哪一法不是顛倒妄想,沒有哪一法不是融通妄想,沒有哪一法不是虛明妄想、堅固妄想、幽隱妄想。祖師大德對於五陰這個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開示,也就是圓瑛大師在《寶鏡疏》中作這樣的開示:

眾生由於迷惑於如來藏性,執著於色心這二法,而成就了五陰這個色身(五陰也是隨緣顯現的),「故有世間凡、聖差別也。若以眾生知見,執此五陰為實有者,即世間法」:那六道凡夫就是這樣認為,認為這個肉團就是我,這就形成了世間法。世間法是生滅之法、輪迴之法、苦報之法。「若以二乘知見,執此五陰為空寂者,即出世法」:二乘是指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執五陰為空為寂,他知道肉團是虛妄的、不真實,所以成就了出世間法,可以出三界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