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起元。 河北人士。 是萬曆、泰昌、天啟、崇禎五朝元老。 先後任職知縣、主事、參議、副使、參政、佈政、布政使、巡撫、總督、南北兩京戶尚書。 既熟稔地方事務,也統籌三邊軍務,還總覽朝廷財政,實行十三項改革措施。 可惜閹黨作亂,改革功敗垂成。 因懂得百姓疾苦,深知財政之艱難,素來對藩王不友好。 呃... 這... 孫承宗,李從心,李國普,朱童蒙等面色愕然。 陛下對藩王和善,常給予賞賜,李起元怒噴秦王,這是打陛下的臉。 不過,聯想到天啟年間,瑞王分封漢中,陛下下詔賜田三萬頃,時任陝西總督李起元上奏,除非把陝西省域劃大,否則湊不齊三萬頃良田。 所以,李起元怒斥秦王,好像不算什麼。 朱由校注意到幾人態度,也不藏著掖著,開門見山說:“今日邀請諸卿進宮,主要商議宗藩事宜,秦王身為宗室,藩王之首,包庇家奴,違抗聖旨,監守自盜。” “朕計劃撤掉秦藩,眾卿有何良策?” 大明宗室,九邊塞王,有戍邊衛國之功。 奈何成祖,宣宗騷操作,讓宗室貽害萬年。 嘉靖朝,御史林潤言: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籓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 當年,大明田賦總收入兩千多萬石,宗祿佔收入三成。 朝廷財政難以負擔,出現祿米減半,然宗藩祿米數額仍然觸目驚心。 這還是刨除藩王臨時性支出,徭役,田莊等。 朱由校素來不怕花錢,他始終相信花錢能辦事,能給他辦事,這錢就花的值得。 現在戶部空虛,內帑缺錢,宗室霸佔省府良田,每年朝廷還要按時發放祿米。 你特麼吃我的,喝我的,到頭來不光不辦事,還給老子甩臉子。 老子不砍你砍誰。 聞言,孫承宗,李起元,李從心,李國普等分外詫異。 藩王霸佔田地,無視百姓死活由來已久。 七年來,陛下未有懲罰宗藩,還偶爾給予賞賜,為何突然計劃收拾秦藩? 單單是秦王抗旨不遵嗎? 事情怕不是表面這般簡單。 然而,撤藩,非常冒險。 不然,哪來奉天靖難。 縱使成祖,宣宗陸續撤掉藩王三護衛,藩王淪為飼養在地方的肉蟲。 有個事實卻難以改變,宗藩在封地經營兩百年,家族勢力根深蒂固。 除肅王,吉王,德王三脈人丁稀薄,親郡王、將軍、郡縣主君在內,封號在身的宗室寥寥十數人。 其他藩王,人丁旺盛。 楚藩宗室超過三千,霸佔武昌半數良田。 周藩宗室數量眾多,除去開封城外的良田,城內半數以上產業都是周王家業。 但凡宗藩利益受威脅,宗室子弟連同依附在他們土地上的百姓,拉起來就是一支軍隊。 朝廷處於多事之秋。 撤藩,容易激怒各地藩王,萬一……。 何況太祖規定,凡親王有過,重者,遣內使監官宣召。如三次不至,再遣流官,同監官召之至京。天子親諭以所作之非,果有實跡,以王所差在京者及內使監官,陪留十日。其十日之間,五見天子,然後發放。雖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則降為庶人,輕則當因來朝面諭其非,或遣官諭以禍福,使之自新。 這條規條等同於賜予藩王們“免死金牌”。 所以,欺壓百姓、擅殺良民均非大罪。 冒然討論撤藩,成功皇帝贏得生前身後名,百官淪為藩王眼中釘,肉中刺,失敗皇帝支援撤藩的官吏步齊泰,黃子澄後塵。 殿內,沉默良久,李國普出聲打破平靜:“陛下,宗室乃皇家事務,臣等不好發言。” 朱由校曉得百官擔憂,鼓勵說:“皇家事亦是朝廷事,諸卿暢所欲言,恕你們無罪。” 李國普,孫承宗,朱童蒙,李起元,李從心,文球,金煉,李標面色凝重。 宗藩之害,由來已久,日益加劇。 朝廷深受其害,百姓苦不堪言,怎奈宗藩問題非祿米問題,核心是土地兼併。 然而,藩王越做越大,卻是歷代皇帝一手造成。 宣宗在洪熙元年賜趙王田地八十頃,自此開啟朝廷對藩王賜田的先河。 弘治年間,輝王獲得七千多頃良田,正德元年,崇王獲得賜田幾萬頃,周王除原有賜田,弘治年間再獲五千多頃良田。 萬曆年間,潞王得賜田四萬頃,福王得賜田兩萬頃,後由山東,湖廣拔賜田近萬頃。 宗藩霸佔土地,既有萬曆帝大肆封賞子嗣,致使其兼併海量土地。 也有類似周王,楚王,蜀王十幾代大肆兼併土地。 蜀王府圈佔成都府七成的耕地,導致天府之國的成都府,田賦收入尚不到重慶府一半。 討論藩王之害,等同數落大明曆任皇帝。 誰給他們的自信和勇氣。 何況朝廷百官難道沒注意到諸王之禍嗎? 不。 他們注意到了。 單說秦藩,萬曆年間,大宗再度絕嗣,本該降爵,奈何萬曆正在清算張居正,為拉攏秦藩,讓秦王小宗入繼大宗。 為此百官同皇帝發生激烈矛盾,可惜胳膊擰不過大腿。 所以,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