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劉雋想當然的感覺,在1定程度上是準確的,對這些朋友,雖然看起來李愷是1視同仁,同等的幫助,1樣的親近,可實際上確實有所區別。
十根手指都不是1般齊,父母對兒女也未必能做到1碗水端平,何況朋友之間。
更何況李愷是兩世重生,有些人,在前世就已經透過了“友誼試用期”,如今是該他“平賬”的。
不提瑣碎的小事,前世李愷母親心梗離世,是安建軍掏出自己攢了多年的壓歲錢,是劉會昌從千里之外的羊城匯來的幾個月工資,才使得劉鳳芝有了個勉強隆重的葬禮;又是喬祥棟(喬娜父)、楊成剛(楊靜父)、陳俊強(陳文父)等人在之後伸出了援助之手,你1百我兩百的塞給李愷,助他完成了僅剩1年的大學學業。
前世劉鳳芝的葬禮過程中,喬娜1直陪在李愷身邊。守靈時,他跪著,她蹲著;他燒紙,她給他點火;他給來客磕頭還禮,她在旁邊鞠躬致謝,燃燒紙錢的煙火氣燻得兩人淚流不止。
喬娜的心思李愷是猜到1些的,不過,那幾年是李家最慘淡的時候,甚至當得起“悽慘”兩字。家徒4壁,捉襟見肘,而李焱,還需要不間斷的吃藥,甚至偶爾還會去住院。
苗雅琪在之後安慰李愷這個晚輩時也暗示過,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能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起碼衣食無憂。
衣食無憂,如此簡單的4個字,對當時的李愷來說,難如登天。因為即使他大學畢業後進入教師崗位,也要從4百多元1個月的檔案工資掙起,按部就班,論資排輩,然後隔上好幾年才會上調1級工資。
這點錢在1998年(李愷大學畢業),保障兩個成人的溫飽都成問題。那個年代也沒有“滴滴”、“美團”1類的副業,即使你舍了臉,也沒地方去掙外快。
後來,李愷逐漸淡化與喬娜的交往,甚至喬娜出事時,他也只是竭盡所能的出錢出力,卻刻意忽略了陪伴和安慰。
所以,這1世,他要把喬娜寵成幸福的“妹妹”,讓她不用怎麼努力,就能獲得普通人遙不可及的幸福。
還有大龍、小飛、柱子,前世裡無論李家發生什麼事兒,他們都會在第1時間出現。李愷父親幾次住院,這些人都是忙前忙後,甚至伺候的比李愷還要周到,大龍更是毫不嫌棄的給李焱端屎端尿。
張偉,說起來李愷前世買的那套商品房,張偉還有股份呢,05年的1萬元,可不算小數目。
……
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愛,1飲1啄,皆有來因。
喬娜雖然乖巧聰明,但惰於學習,如今在2中的文科班裡不過排在中游,甚至可能還要偏下1點點,這種水平的成績,也就只有安城師專可能“收容”她。要想進入好1些的,甚至高層次的院校,必須另闢蹊徑。
所以,李愷想到了“高考移民”。
高考固然是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但依舊存在細節上的缺陷,“高考移民”的現象便是其中之1。
“高考移民”早在8十年代就初現端倪,以魯州、豫州為代表的高考大省,1些家長動用各種資源,將子女的戶口遷移到西部欠發達地區,並在當地報名參加高考,從而以相對較低的分數,考取到更高層次的院校。
只不過彼時“鈔能力”還未能大行其道,所以此類操作難以氾濫,有關部門也就“睜1隻眼閉1隻眼”。
到了1999年,高校進行擴招,大學教育進入普及化,高考錄取率逐年升高,“高考移民”就出現了不可遏制的態勢。除了西部那些基礎教育落後,存在國家政策傾斜,參加高考人數較少所以錄取分數較低的地區,京都、濱海、魔都這3個直轄市也因為經濟發達,基礎教育實力雄厚,擁有豐富高校資源的城市也成了高考移民的重災區。
此時還早,大家都在裝傻,完全可以打個時間差、地域差的高考擦邊球。
李愷記得前世他參加的1994年高考,京都市的文科1本錄取分數線是463分,而冀州省的文科1本錄取分數線是527分。多年後,李愷已經參加工作成為1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覽閱資料時知道了這個資料,當時拍著辦公桌罵了半天的大街。
他是理科571分考入的冀州師大,這個分數如果是在京都市,進入京師大毫無懸念,甚至可能進入華夏民大。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存在絕對的公平。“高考移民”肯定是對1部分考生不公平,那又怎樣?干卿何事!
前世哭著吵,今生就笑著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