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凱爾文就如同一臺冰冷的機器,語氣中沒有絲毫的波動,有的只是冷漠。
眾人看了看凱爾文,又看了看霍克,一時間也猶豫起來。
他們嘎亞本身就是一個聯盟,說是由四個國家聯合起來可能不恰當,或許應該說是由各路軍閥聯合起來更合適。
而在這些軍閥中,凱爾文和霍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也正是因為兩者的地盤足夠大,所以接壤的地方也不小。
大大小小的戰鬥,一年沒有一百也有八十。
所以,兩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他們還是很清楚的。
再就是兩人的觀點,凱爾文說的沒問題,求助的事情他們也知道。
但人家霍克說的也沒毛病,因為這些士兵可都是他們立足的根本,損失一個都要心疼好久,更不要說幾百上千的損失。
如果真的能夠讓鍾自強參與到戰鬥中,那他們是求之不得。
畢竟,人都是自私的,尤其是他們這些軍閥。
如果不是凱爾文強行武力鎮壓他們,再加上手下士兵也有一顆守護國家的心。
他們這些人早就帶著錢跑路了,哪裡還會坐在這裡提心吊膽。
所以,他們對於凱爾文的所作所為,畏懼的同時,還有著幾分惱怒。
每一次戰鬥,每一次減員,都讓他們內心的天平左右搖擺。
而霍克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在這個時候進行發難。
你我二人本身就平起平坐,憑什麼一聯合你就是總指揮?而我只能是一個帶兵的將軍?
霍克心中早有不滿,但一直沒有說出來。
因為在他看來,基因組織佔領嘎亞是早晚的事。
那個時候,誰的職位更高,那麼責任就更大。
如果嘎亞真的被滅國,凱爾文絕對是首當其衝的,以死謝罪都不足以平民憤。
等到凱爾文死了,那他霍克再集合周圍的勢力,或者向他國求助,他不信一個基因組織,能夠抗衡眾多大國的聯合圍剿。
到時候嘎亞復國,那他霍克就是功臣,甚至於,說是嘎亞的總統都不為過。
但現在不同,鍾自強的到來,讓這件事情出現了反轉。
對於鍾自強這個人,他的接觸雖然不多,但從對方出售的武器,以及與那些大國之間的交鋒就能看出來。
這也是一個不吃虧的主。
能夠親自來到嘎亞,他可不相信對方是來送死的。
所以,基因組織的失敗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既然基因組織註定會失敗,這個時候不搶功勞,那什麼時候搶?難道要等戰爭結束?
他現在搶奪了總指揮的位置,並且成功擊退基因組織。
那在民眾的心中,他就是力挽狂瀾的人。
畢竟,凱爾文指揮,他們只能不斷犧牲,一退再退。
但換了他指揮,就從犧牲變為了反攻,並且還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兩相對比之下,誰更厲害,那還用說麼?
至於說那些民眾會怎麼想?
統治者何時在乎過民眾怎麼想?民眾都是愚從的,盲目的。
只需要稍微帶動一下言論,那他總統的位置就穩了。
雖然以前做軍閥的時候也很瀟灑,但終歸是名不正,言不順,甚至可能因為得罪一些人導致自己滅亡。
可他要是當上嘎亞的總統,統一嘎亞,那可就是藍星上數得上的人物。
在多番誘惑之下,別說是凱爾文這個老對手,就算是鍾自強,他也不怕得罪。
俗話說,富貴險中求,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這種時候,他怎麼可能讓眾人心中的天平再次倒向對方。
於是一拍桌子站了起來。
“凱爾文,你什麼意思?你是在威脅我們麼?我看你是軍閥當久了,不知道怎麼當總指揮。
我建議取消你總指揮的位置,讓能者居之,各位認為如何?”
一眾軍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傻眼了。
他們是不滿,但是他們不傻。
不管是凱爾文也好,還是霍克也罷,都不是他們能得罪起的。
更何況,大家都是軍閥出身,自己什麼尿性還是清楚的。
所謂的能者居之,不還是你霍克麼?
雖然凱爾文指揮的時候,一直在撤退。
但具體什麼情況,只有他們這些在前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