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外,比之竹簡毫無優勢,因此一直都被仍在邊緣角落,根本無人問津。
但眼前的麻紙卻細膩很多,薄而不透,紋理純淨,粗粗看上去,竟像是光滑柔軟的絲綢。其上所書的隸書字跡雋秀清晰,可見這是一種多適合書寫的載體。
陳糾道:“對也不對,此物確實是紙,但不是麻紙,而是用樹皮、麥稈等物製成,造價低廉,但耐用度卻不亞於帛書。”
此刻,遊溯已經連這本書裡的內容都來不及看了,他抬頭問陳糾:“敢問壯士,此物是何人發明?”
陳糾:“是草民的先生。”
遊溯立刻便道:“孤欲拜這位先生為雍國國丞,壯士可否引薦?”
大晉實行郡國並行制,根據《晉律》規定,諸侯國同郡,郡設郡守,國設國相;郡守手下由郡尉掌兵權、郡丞掌政權,國相手下則由國尉掌兵權、國丞掌政權。
簡而言之,國丞是一國之內除了諸侯王和國相之外的第三號人物,與國尉平級。遊溯拿出國丞之位予一位素不相識之人,已是極高的待遇了。
面對這樣的潑天富貴,一般人不說高興赴任,也不會輕而易舉地拒絕,更何況陳糾只是一箇中間人,因此遊溯從未想過陳糾會拒絕。
只是陳糾拒絕的很委婉,他沒有直接說拒絕,而是說:“殿下不若先將這本書看完。”
聽到陳糾這麼說,遊溯頓了一下,才道:“既然如此,壯士不如在王府多留幾日?”
陳糾沒有拒絕。
當晚,遊溯就讀起了這本奇奇怪怪的書。一開始他還在想這位名聲斐然的“白先生”會寫出些什麼來,然而當他讀了幾句話之後,登時便忘卻了所有的雜念,就著昏黃的燭火認認真真地看了起來。
這本書的內容還真不少,洋洋灑灑幾萬字。但因為不是古籍裡常用的惜字如金的寫法,而是娓娓道來,恨不得將每一處都解釋明白的寫法,使得這幾萬字讀起來倒是並不困難。
這本《安平元年桃林鄉土地改制記錄報告》的內容並不複雜,不過是寫了一下這位傳聞中的白先生這一年裡在桃林鄉都幹了些什麼。
但這一共幾件事的書,卻每一件事都能讓遊溯震驚。
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這位白先生帶著一群流民在桃林鄉安家,他們在冬天伐木造房,捕殺動物、用其皮毛取暖,並從附近的縣裡打早了幾把造型怪異的農具,在冬天種了冬小麥。
第二,這位白先生建設了“公廁”,收集桃林鄉所有人的糞便用於漚肥。
看到這裡的時候,遊溯皺起了眉,似乎是沒辦法將傳聞中不食人間煙火的白先生和書裡透露出來的這個十分接地氣白先生聯絡到一起。
但當他看到第三點時候,又沒空聯想白先生到底是不食人間煙火還是十分接地氣了。
第三點,則是這位白先生造了“水車”,“水車”什麼樣還貼心地在一旁畫了圖,生怕看的人看不明白。根據書中所說,這種水車可以將水直接灌溉到農田,省去了農戶很多的時間。
於是擁有大量時間的農戶們便在白先生的指導下,整出來了“水磨”。
“磨”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只是在遊溯的記憶中,這玩意兒一般和“石”搭配。石磨出現於春秋時期,由於找不到發明者是誰,於是大家願意說石磨是公輸班發明的。
不過是誰發明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石磨這玩意兒造價高不說,用起來也很麻煩,人力成本很高,因此並沒有普及。
但這位白先生卻想到了用水作為驅動力,使石磨日夜不停地勞作,根本不用休息,大大節省了石磨的使用成本。
而水磨的發明,就是這位白先生用來磨麥的。
小麥磨粉也是很早就出現的,但是由於石磨的使用成本太高,導致大部分種麥的農戶根本捨不得將小麥磨粉使用,因此當農戶只能吃麥的時候,還是會選擇將小麥直接煮成麥飯。雖然難吃了點,但是都吃麥飯了,那肯定是吃不上飯了;都吃不上飯了,又哪裡還會挑剔。
就這樣,麥飯代替麵粉成為小麥的主流食用方式。
但是這位白先生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水磨的發明使得石磨的使用成本降低,而漚肥法則讓小麥的產量大大提高。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桃林鄉畝產小麥五石的時候,遊溯是覺得這位白先生在扯淡的。
巴蜀、關中等天下糧倉,土地肥沃之極,但畝產也只能有一石半。換成別處的貧瘠土地,畝產能有一石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