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今天陽光明媚,天上的太陽散發著溫暖的氣息,照射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香港中文大學內外,早已被趕來聽課的學生、採訪的記者,圍堵的是水洩不通。 大禮堂內,密密麻麻的人流,三五成群的交流著。 霍耀文跟在張承頤身後走了進來,一路上也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身影,像徐訏、劉以鬯、張愛玲等人。 除了這些書寫文學系較強的作家文人外,還有梁羽生、金鏞、亦舒、倪框等當代在武俠、科幻、言情等領域有較強代表性的小說作家。 張承頤帶著霍耀文一路朝內走去,片刻就來到幾個人的跟前,介紹道:“耀文,這位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李卓敏先生。” “李校長你好。”霍耀文見過李卓敏幾次,但並沒有打過交道,這也算是第一次交談。 李卓敏伸出手熱情道:“霍先生久仰大名,之前雖然見過幾面,但卻一直無緣相識,這次很感謝你能來參加這場亞洲文化交流會。” 霍耀文謙虛道:“李校長說笑了,這麼大的一場文學盛會我怎麼可能不過來學習學習呢。” “霍先生,我給你介紹介紹,這位是我們中文大學的教授徐訏……” 這場由中文大學舉辦的亞洲文化交流會,算是開放式的。雖然條件放的很寬,但也並不是什麼人都能進來,能來這裡的幾乎都是在現今亞洲文壇都頗具知名度的作家文人。 來的文人作家一多,又都是來自不同國家的,所以難免會被放在一起比較。 就在交流會開始的前幾天,港澳臺、日本、韓國、馬來、新家等地方的媒體報紙就開始宣傳起這場戰後幾十年後最為盛大的一場民間文化交流會。 隨著話題的展開,為了各自報紙的銷量,他們從報道這場文化交流會,開始延伸到來參加交流會的一些作家和文人。 從南洋一帶來的文人作家,相對來說人數是最少的,大約只有二十多個,而且大部分都是年紀超過五十歲以上的華人,深受多年前五四運動的影響,他們的文學情感和寫作風格都偏向港臺。 而此次從日本來的作家人數,是全場之最,總共有二十二人! 有數年前跟霍耀文有過一面之緣的小松左京,情愛大師渡邊淳一,日本當代推理大師橫溝正史,還有日後獲得諾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等等。 棒子國這次來參加亞洲文化交流會的人數僅次於東瀛,一共來了十四個人,這些人都是在棒子國最有名氣的作家,例如棒子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黃順元,於1957年寫出《受難的第二代》初入文壇的河瑾燦,《漢城,1964年冬》的作家金承鈺,長篇小說《廣場》的作家崔仁勳等人。 這次來的民間交流團是棒子國文壇近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外出交流。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當下棒子國政府大力的對開放政策,聽聞香港中文大學要舉辦這場亞洲性的文化交流會,也是第一時間就通知下去,召集了棒子國最知名最有代表性的一批文人作家來此參加交流會。 如此之多的文人作家匯聚在一起,是近二十年來亞洲地區難得的文學盛況,正可謂是大師雲集。 …… 大禮堂的一角。 倪框、亦舒、金鏞等人正在聊天。 這時走過來幾個人。 領頭的一人先是用日語和三人打了招呼,旁邊的翻譯人員進行翻譯。 “這位是武俠作家金鏞先生,這位是言情作家亦舒女士,這位是科幻作家倪框先生。” 聽著翻譯的話,小松左京先跟三人禮貌的打了個招呼,隨即問道:“不知道幾位看沒看到霍君,我這邊有個朋友非常想要認識認識他。” 亦舒一聽這幾個日本人是找霍耀文的,連忙用手一指道:“在那邊。” 小松左京見狀,立馬又是說了一頓感謝的話,帶著身後的幾個人朝著霍耀文的方向而去。 “搞什麼!” 等人都走後,倪框方才顯露出不悅之色,說道:“哪有這樣的人,不都說日本人很禮貌嗎?我看他們就是沒事找事。” 近些年隨著霍耀文的名氣越來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大,倪框雖然心裡還記著幾年前的恩怨,但也知道兩人已經不再一個級別了。 來參加這次文化交流會,倪框本著眼不見為淨,看到霍耀文後也是提前退避三舍,卻沒想到還是被幾個日本人的問路給煩到了。 “行了哥,少說兩句。”亦舒沒好氣的白了倪框一樣。 “我知道了。”倪框撇了撇嘴。 一旁的金鏞看著霍耀文所在的地方,周圍已經圍聚了不少人,不由感嘆道:“還是霍先生的知名度高啊,今天來參加交流會的人,好多都是奔著他而去。” 明報報道過很多有關霍耀文在海外多麼多麼受歡迎的新聞,金鏞作為老闆自然也看過,只不過以前一直是當個新聞來看。 可今天見到來參加交流會的國外作家,幾乎有一大半的人都直接奔著他而去,才算是徹底明白霍耀文在國外到底是有多麼高的名氣。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