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感的話題並未多聊,幾人進了屋坐下,霍淑儀和霍淑芬姐妹倆趕忙泡茶倒水,跟在堂哥霍耀光後面磨練了兩個多月,這兩丫頭如今的變化挺大的,不似之前那般少年心性。 “耀文哥。”霍淑儀端著茶水走到霍耀文跟前。 “嗯,謝謝。”霍耀文看著剪了短髮的霍淑儀,微微一笑,輕抿了口茶水,轉頭看向劉局長問道:“不知道這次劉局長這麼急過來是所為何事?” “是這樣的霍先生。”劉局長頓了頓繼續道:“蠔油的生產裝置是霍先生您從國外引進回來的,想來弄過來應該也是花了不小的精力……” 霍耀文眉毛一挑,見劉局長說話含糊不清,不由說道:“劉局長我們也認識這麼久了,食品廠也是與縣政府合作的,有什麼話你但講無妨。” “既然如此,那我就直說了。” 劉局長是官面上的人,說話喜歡含含糊糊,但他看霍耀文沒這個意思,也只好硬著頭皮道:“是這樣的霍先生,前不久我跟縣長去了一趟廣州開會,在會議上遇到了FS市的領導。他們對我們食品廠生產的蠔油很感興趣,想拜託霍先生從國外引進一批先進的蠔油生產裝置。” …… 蠔油的發明者李錦裳雖然是廣東珠海南水鎮人,但其創立的李錦記真正起家還是在澳門,隨後又搬遷到了香港。 那時候廣東一帶不是沒有人自制蠔油,但無論是從質量還是生產規模上,都遠遠不及李錦記。隨著戰亂,李錦記先後關閉了內地的生產地和店鋪,主在香港、澳門東南亞一帶經營。 而內地這邊因為缺少很多關鍵性的秘方,導致調製出來的蠔油味道很是一般,最重要的難題就是“蠔油化水”了。 相信大部分人都吃過蠔油,也見過蠔油,無非就是一團半凝固的深褐色液體,但如果配方里面沒有相應的增稠劑和穩定劑的話,放置一段時間就會化成如水一樣的液體。到那時蠔油的味道會大打折扣,並且不能再過多的食用。 所以“蠔油化水”成為了生產蠔油最困難的一個步驟。 李錦記作為蠔油的創始人,又經過近百年的研發,自然早早的攻克了這一難關。這也是為什麼李錦記能夠獨霸整個港澳臺甚至大半個東南亞市場的要素。 霍耀文引進的這批生產蠔油的裝置,都無法做到解決“蠔油化水”的問題,更別提此時的內地了。 不能解決“蠔油化水”的問題,不代表生產出來的蠔油就是殘次品。霍耀文買的這批裝置是從日本味之素公司購買來的,這家公司是日本最大的一家調味品生產公司,同時也是全球十大食品企業之一。 有了解味之素這家公司的人,應該很清楚味之素幾乎涉及了所有的調味品領域,其中自然包括蠔油。不過儘管味之素是世界前十的調味品公司,他們進入蠔油市場,研究數年的時間,依舊沒能解決“蠔油化水”問題。 問題雖然沒有攻克,但味之素公司也不是吃素的,儘可能的將“蠔油化水”的時間拉長到了三個月,也就是說生產出來的蠔油最少有三個月的保質期。 相對於其它的調味品動不動就是一兩年的保質期,三個月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加上日本國內的勞動成本又高,繼而促使味之素公司沒有大規模的進入蠔油市場,只在本國內生產少量的蠔油,來抵禦李錦記蠔油的侵入。 想要打敗李錦記,那就必須要攻克“蠔油化水”的難題,隨後還必須要花大價錢做宣傳,這也是味之素沒有繼續研發蠔油的原因。 同時,這也是霍耀文能夠從味之素公司買來生產裝置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生產的蠔油保質期太短,另外一方面就是李錦記在亞洲蠔油市場,幾乎等同於味之素在味精領域的霸主地位。 味之素沒辦法在解決“蠔油化水”難題前,進行大規模的生產蠔油的原因,是基於勞動成本和材料成本。 可這兩樣內地都不缺,這裡的勞動成本低廉,蠔油的主材料牡蠣在廣東沿海地區又很常見,除了當地人下海打撈吃吃外,幾乎外省很少有來購買的,這也促使牡蠣的價格在當地可以用廉價來形容。 “生產裝置?”霍耀文眉頭蹙起,看了眼面露窘態的劉局長,想了想說道:“劉局長,你要想清楚了,生產裝置我能弄來,但以後中山食品廠能不能起來,可就成了未知因素。” 劉局長聽出他話裡的嚴重性,可並不知道嚴重在那,忍不住好奇地問道:“霍先生,只是一套蠔油的生產裝置而已,我想應該不至於會讓我們的食品廠出問題吧。” “不是不至於,而是肯定會出問題。” 霍耀文搖了搖頭,認真的說道:“劉局長在內地不瞭解海外的情況。在香港乃至東南亞各國,蠔油最大的品牌就是蠔油創始人成立的李錦記。我想這個品牌劉局長應該也聽過吧。” “這個我知道一點,早年間聽家裡老人說過,現在的蠔油味道都不正宗,比不上李錦記的蠔油。”劉局長是地道的廣東人,自然是聽過李錦記這個民國時期就有的老牌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