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太湖”級戰列艦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黑龍江”號服役之後,中國海軍進入了茁壯成長的青年時期,正式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之一。此時,海軍的主要任務不但要到大洋深處奪取制海權,還要能夠執行由海到陸的戰略進攻行動,這點,從“黃河”級與“黑龍江”級兩型航母所攜帶的作戰飛機上就能夠看出來了!
可以說,中國海軍的發展,特別是航母的發展傾注了幾代海軍人的心血。早在建國之後,共和國的奠基人毛澤東就喊出了“一萬年都要搞出航母”的口號。但是,限制於當時中國的國力,以及所處的國際環境,發展航母不但不適宜,而且對國家並沒有多大的幫助。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海軍仍然在極力謀求發展自己的航母,但是,到21世紀初,中國一直在集中精力搞經濟,經濟發展成為了國家的主旋律,但是國家領導人並沒有忘記國家的安全。而且,隨著中國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貿易成為了支撐國家發展的主要動力時,海軍的重要性就更加明顯了!從21世紀初開始,中國就在計劃發展自己的航母,並且透過引進數艘報廢的航母,獲得了建造航母所需要的基礎知識與設計技術。但是,直到2006年之前,中國海軍的發展重點都是導彈驅逐艦,按照當時的發展計劃,要先建立起一支能夠為航母提供有效防空與反潛能力的艦隊,並且熟練的掌握了大艦隊遠洋作戰的能力之後,再建造航母!而按照這一計劃,中國的第一艘航母肯定要推遲到2015年左右才能夠加入海軍!但是,臺灣戰爭的危機讓中國海軍加快了發展速度,於2006年年底,就開始設計建造第一艘航母了,而且在3年之內,動工建造了三艘航母!雖然動作是加快了,但是因為技術不成熟的問題,“人民”號航母的壽命是非常短暫的,僅僅在海軍服役了15年,就因為技術上的多種原因退出了戰鬥序列,並且被改建成了海軍博物館,也算是廢物利用吧!直到“黃河”號的問世,中國才完全掌握了建造航母的經驗與技術,可以說,“黑龍江”號作為“黃河”級航母的後繼者,是中國海軍航母設計與建造人員心血的結晶!
其實,中國海軍的轉型早就在大家的預料之中。現在,美國海軍的活動範圍已經退縮到了中太平洋地區,而中國憑藉在西太平洋上密佈的島嶼與海空軍基地,就算只有4艘航母,都足以控制這裡的制海權!而在印度洋上,更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甚至將印度洋沿海所有國家的海軍艦隊的實力加起來,都不是中國印度洋艦隊的對手!所以,中國海軍基本上沒有多少現實對手,制海權牢牢的控制在中國海軍的手裡,而在這時候轉型為打擊型海軍,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與中國海軍一樣,美歐的海軍艦隊也基本上是打擊型的,航母執行的主要任務就是由海到陸的打擊,而並非著重於制海權的爭奪。因為在美歐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並沒有多大的海上威脅。而現在還沒有打世界大戰的條件,也就不存在與別的大國海軍進行硬碰硬的衝突了!
另外,俄羅斯與日本海軍卻走的另外一條發展道路,即以爭奪制海權為主要的作戰任務,而非對地打擊!這一點,與三大國海軍的發展思路完全不一樣,而這也是受到日本與俄羅斯的國情所限制了的必然結果!
俄羅斯海軍的出海口基本上被中美歐三國海軍給封死了,而俄羅斯要海軍要想殺出重圍,就只有從海上突破,這就需要其海軍能夠完成奪取制海權的任務,協助地面部隊作戰,而並不是支援地面部隊作戰!
日本的情況與俄羅斯不一樣,在日本眼裡,對中國與俄羅斯本土進行打擊,無疑是自取滅亡的道路,而其海軍主要就是維護其海洋利益,並非執行對地打擊任務!而在2030年之後,日本主要的資源產地都在海洋上,分佈又非常廣泛,加上保護自己海上航道的安全,就必須要日本海軍擁有強大的制海能力,能夠在戰爭中奪取制海權,並且控制制海權!
中國是日本最大的假想敵,換句話說,日本海軍的發展完全是針對中國海軍而制訂的。在2045年之前,日本海軍的一切目的都是要壓倒中國海軍,奪取西太平洋甚至是印度洋的制海權,保護自己與歐洲之間航道的安全,並且維護自己的海洋利益!當中國決定將海軍航母艦隊數量擴充到8支之後,日本迅速的做出反應,準備發展一支擁有12艘航母,12艘戰列艦,54艘巡洋艦,72艘多用途驅逐艦,以及68艘潛艇的龐大海軍艦隊。當然,這個計劃最後基本上都沒有實現,而從這一點上能夠看出來,日本在發展海軍方面有著多麼大的野心!
當然,中國海軍的發展並沒有超過中國國力